韩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
韩国作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是OECD工业化国家中第七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韩国承诺将在2020年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BAU(Business As Usual)情境下减少30%的
减排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韩国从2009年起一直推进全国碳
市场建设,直到2015年1月正式开始交易。
(一)市场覆盖八大行业,分三个阶段进行
韩国
碳市场覆盖了八大行业:
钢铁、
水泥、石油
化工、炼油、能源、建筑、废弃物处理和
航空业。在这八大行业中的企业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就会被纳入
碳交易中:
1. 企业总排放高于每年125,000吨二氧化碳当量;
2. 单一业务场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5,000吨。
截至2017年11月,韩国碳市场已纳入约599家控排企业,其中包括5家境内航空公司,排放规模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8%。
韩国碳市场交易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阶段一(2015—2017年)、阶段二(2018—2020年)和阶段三(2021—2025年)。三个阶段的配额分配从免费过渡到以免费分配为主、有偿拍卖为辅的方式。每个阶段具体的配额分配方式及总量见表1。从表1中的配额总量信息可以看出,从2015年到2018年的配额总量是逐年减少的。
(二)采用了多种措施稳定市场价格
在第一阶段,大多数企业依照2011-2013年数据根据历史平均法收到政府发放的免费配额;而对于水泥、炼油、航空业,政府按照基准法免费发放配额。另外,政府预留了8900万吨配额,其中1400万吨用于稳定市场价格,4100万吨用于早期行动奖励,3300万吨作为新加入者储备,各配额分配比例见图1。
韩国碳市场允许配额跨期储存和预借。多余配额可以储存至任何交易期,不受限制。而配额的预借不能跨期,且受到比例限制。2015年的预借比例上限为10%,2016年和2017年的预借上限升至20%。在第二阶段,2018年的配额预借比例上限为15%,从2019年起,将综合考量企业前期实际使用的预借比例来决定上限。
除配额外,政府鼓励利用信用抵消机制来冲抵部分排放额度。在第一阶段,抵消比例的上限是企业全年总排放量的10%。对能用于抵消的核证减排项目也有具体要求,项目业主不能是纳入碳市场的控排企业,且必须是2010年4月14日以后的项目。而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韩国碳市场接受来自国际的减排项目产生的自愿减排量,这些项目必须由韩国企业参与投资,且来自国外项目的减排量不能高于企业总排放量的5%。
根据韩国《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与交易法》的要求,企业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足额履约,将按照当前市场价格的3倍以上缴纳罚款,罚款上限为10万韩元/吨(约合620元人民币/吨)。政府可以采取相关措施来稳定配额价格,包括:(1)动用预留配额(不高于总量的25%);(2)设定配额最低(70%)和最高持有量(150%);(3)限制配额跨期存储量;(4)限制核证减排量可抵消比例;(5)设置配额价格上涨上限或下跌下限。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政府可以启动配额价格稳定机制的条件:(1)配额价格骤升,超过平均价格的3倍以上;(2)单月时间内市场需求量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两倍并导致配额价格超过均价的两倍以上;(3)配额价格快速下跌,单月时间内跌幅超过60%。目前为止,韩国政府只在2016年将跨期配额存储比例从10%上调到20%,并增发900万配额用于拍卖来调节市场。
(三)第一阶段交易碳价高,但市场活跃度不足
韩国
碳配额的价格从2015年开市交易后一直呈上涨趋势。2015年1月配额平均价格为9700韩元/吨(约60元人民币/吨),在第一阶段内价格基本呈现单边上涨趋势,最高涨至28000韩元/吨(约173元人民币/吨),最终以20000韩元(约124元)的价格结束第一阶段交易。如前文所述,每年的碳配额总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配额的缩紧,加上碳价的居高不下使得控排企业对于出售手上的配额很谨慎,市场上没有足够的配额用于交易,大部分配额还是由控排企业自持。
由于市场活跃度不高,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刺激交易。2017年4月5日,韩国企划金融部推出一项稳定
碳信用交易计划,旨在鼓励一些持有配额的公司将配额投放市场,增加碳市场的流动性。韩国政府在2018年发布的第一阶段运营总结报告中提出,在后续碳市场中将引入金融机构等其他方参与市场,希望通过引入配额现货
衍生品(如碳期货等)来增加市场流动性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