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
减排目标以来,中国能否在2060年前努力实现“
碳中和”目标,是能源领域和产业界都关注的一个议题。
根据中国提出的
碳排放时间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也就是“碳达峰”。此后,“降低碳排放强度”,“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也被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点工作中。在2020年末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将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列为2021年8大重点任务之一。
如今,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了网络热词。碳达峰目标,是指中国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目标,是指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靠
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那么,中国能否按时兑现2030年和2060年两项有关
碳减排的重要目标,还有哪些
难题待解?《财经》记者就此专访了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此前他曾长期任职于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参与多个五年计划的研究与起草工作。
徐林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排放和经济脱钩,但中国仍处于碳排放增加阶段,尚未达到峰值。这意味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大大缩短,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据了解,早在2013年中国就组织了2050年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那时已经预判,中国可以在2025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基于国情,对达峰做了战略估计。即煤炭消费率先达峰,为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加核电)或低碳能源(非化石能源加天然气)的发展留出空间;工业部门率先达峰,为其他行业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留出空间;东部地区率先达峰,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留出排放空间。同时,此前国家对《巴黎协定》自主贡献的承诺是: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尽早达峰。这一宣示,已经暗含了2030年之前可能达峰。
徐林表示,中国承诺碳减排的两个时间表,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意味着新的攻坚克难和发展机遇。因为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将推进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引领新技术变革创新,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技术创新等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