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最关键:没有达峰,就难中和
迈向
碳中和的短期目标是尽快实现
碳排放总量的提前达峰,没有达峰,就难以中和。未来十年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建筑、
交通用能必然继续增加,对
电力和工业制品需求会保持高位。
先看一组数据:我国人均用电量只有日本的60%,美国的40%左右;我国人均机动车拥有量虽然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和OECD国家平均水平仍存在差距,但会继续增加;我国淮河以南许多地区还没有现代化的冬季供暖设备,空调普及率还未饱和,更不要说各种更富有生活的用能设备;未来十年,中国还将有2亿-3亿人进入城市,尽管建筑总量是否达峰仍存争议,但建筑质量提升是刚性需求,隔音、遮阳、
节能、绿色,任何一个环节的改进都代表着大量的制造业需求;城市基础设施也还远未达到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要求,人均拥有的各种公共设施水平都还有大量增长空间,也意味着大量的碳排放压力。
因此,未来十年是转型的最关键阶段。一方面要继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工业节能增效、建筑改造等尽快降低存量部分的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按国际先进水平严格把关工业、建筑、交通增量部分的入门标准,确保生产和生活方式最大程度符合绿色低碳要求,避免发展锁定在高碳路径。
电力领域需要制定和碳中和目标互洽的电力发展战略。全世界已有约15个国家提出了要在未来10-20年间关停煤电厂,我国也应考虑制定煤电退出时间表和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逐步实现电力零碳化;中国拥有可再生能源全产业链的技术、制造和投资优势,风光发电即使在补贴退坡的情况下,也有十倍发展空间;此外,提高电力系统柔性的数字技术、系统集成和商业模式,包括能效电厂等,也将在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工业领域进一步向高附加值、低排放等方向的转型。增量方面,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工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绿色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规划都是支持工业低碳转型纲领性文件;存量方面,调整工业结构,压缩高耗能重工业占比,需要大幅度降低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工业强国平均水平,我国某些工业产品的能耗水平还未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提高工业过程的电气化率,进行清洁燃料替代;探索包括氢能零碳制造业的创新技术,推动工业零碳化。
建筑领域需继续加严节能、绿色建筑标准,加快制定实施强制性超低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标。住建部提出2030年净零能耗建筑将占到新建建筑30%,为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还需要大大提高。为此,建筑制冷、供暖及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还有提升空间,以压减新建建筑运行能耗增幅;另外,还需要努力延长建筑寿命,提高建筑材料回收比例,减少工业部门因建筑材料生产导致的排放。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果能尽早实施最严格建筑能耗标,建筑部门有望提前实现零碳化,否则,未来十年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新建建筑都会锁定在高能耗路线上,成为碳达峰后排放稳步下降的最大障碍。
交通领域需推广道路交通电动化,继续燃油经济性标准,近中期应考虑地区性上市新车全混动要求。国家已经提出2030年上市新车占到20%以上,这一目标还应大幅提高,推广
海南省经验,提出乘用车上市新车全电动时间表,城市
公交和轻型物流车全电动等目标;提高交通系统总体效率,比如智能交通,优化货运效率等;通过城市规划降低机动车出行需求;制定重型车低碳标准,发展氢能重型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