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何在?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
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
在康艳兵看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展现了中国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从国际看,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危机的多边合作模式,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中国提出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2℃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是一个有力度的目标,将对全球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时间大大缩短,且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比发达国家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顺应了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为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彰显了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为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国内看,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脉相承,彰显了中国坚定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更低的资源环境和碳排放代价支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政治决心。
康艳兵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将倒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转型,既是推进疫后经济绿色复苏、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的客观需要,也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更是助力发展方式深刻变革,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占据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