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碳之路怎么走?
2009年,横滨TOIN大学特聘教授宫坂理树发明了过氧化硅太阳能电池。日本媒体报道,在日本有超过一千人在研究这种电池,以保持日本在太阳能电池性能上的领先地位。然而在中国,研究这种电池的人员是日本的10倍还要多,且主要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日本人的危机感源自并不久远的苦涩往事,尽管在太阳能电池性能上领先,但
市场却输给了中国人。2007年,日本本土60%的太阳能电池来自以中国为主的海外供应。
另一群表示出担忧的是美国人。2020年全球光伏组件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8家是中国公司,美国只有一家企业上榜。根据麦肯锡2018年的报告,中国的光伏产业竞争力已经全面碾压美国。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中国光伏的装机量仍然达到48.2GW,连续8年全球第一,同比增加了60%,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197.5亿美元。美国要发展光伏产业,已经绕不开中国。
脱碳道路上,伴随大规模的电气化,风电和光伏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中国目前拥有世界前五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中的两家,还有世界上前十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中的8家。氢能经济则依赖于电解槽和燃料电池等电化学技术,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有较为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有望成为上述领域的领导者。
在城际
交通领域,中国高铁已经实现了全面电气化,普速铁路也在有序推进电气化改造。得益于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纯电动车(BEV)很可能在未来占据在轻型道路交通的主导地位。但氢能源也不甘落后,货运和长途旅行的市场未来有可能属于氢燃料电池车(FCEV)。以氢为燃料的飞机也许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尚存巨大未知数。
这些成果涌现无疑将助力中国完成其2060目标,但这也仅仅是局部的优势。实现零碳目标,中国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不只是制造新的清洁能源,更不只是把路面交通都换成新能源汽车。
实现零碳目标,面临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环节的脱碳。需求侧的主要脱碳压力来自
钢铁、
水泥、
化工等重工业,房地产建筑,以及路面交通、船运和
航空等交通产业。供给侧脱碳则包含
电力、氢能、生物质等能源生产方式,以及碳捕捉、封存和利用等。
工业仍是中国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占终端能源需求总量的60%。钢铁、水泥和化工脱碳在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不仅是技术的突破,还有来自发达国家
碳交易体系的压力。
2021年3月5日,中国提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设置的8个约束性指标有7个集中在“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方面,其中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个约束性指标系首次列入五年规划主要指标。
通过国家层面的布局,各级政府的实施,技术创新的推进,以及新兴市场的拉动,中国企业正在加速跟上甚至领跑“零碳行动”。
零碳革命,往小了说是一场“85万亿”美元的大生意;往大了说,是一场大国之间发展权的竞赛。
新能源全面替代传统能源的过程已绵延百年之久,未来还将持续改变人类社会。这场深刻且持久的变革,不仅孕育了产业和国家的大机会,也关乎未来人类的共同命运。
参考文献:
[1] 日本经济新闻,日美欧中争夺零碳主导权:85 万亿美元的巨大商机,2021
[2] 能源转型委员会,中国2050:一个全面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零碳图景,2020
[3] 哈佛商业评论,零碳大未来,2009
[4] 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面向低碳社会(LCS)的 12 项措施,2008
[5] 华为技术,以技术创新打造绿色产品使能低碳社会,2020
[6] 任力,国外发展碳经济的
政策及启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