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排放”普及的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
马骏:一方面是技术
问题。就目前的技术路径来看,清洁能源方面,水电、风能、光能比较成熟,跟“非绿”能源相比,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已经可以做到平价上网。但潜力巨大的氢能、海上风能等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做到可大规模商业化的程度。
此外,许多清洁
交通工具,如电动车、氢能车还比较贵,比高排放的燃油车的成本更高。绿色建筑也比普通建筑的成本更高,在
北京“零碳建筑”的建筑成本平均每平方米比传统建筑要多出一千多元。许多零碳技术已经有了,但主要是成本较高,因此经济效益达不到私营部门的目标,所以未来还需要加大研发,把成本降下来。
就一些高碳行业来讲,比如煤炭开采和煤电行业,如果没有成熟的、具有经济性的碳捕捉技术的话,这些行业以后可能要被完全淘汰。目前碳捕捉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原理是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后埋藏在地下,或捕捉后利用起来制造其它原料等。但到目前为止,碳捕捉的技术还不具备经济性。在
碳中和的背景下,高碳的能源行业如果无法实现这类技术革新,将会完全退出
市场,被清洁能源替代。
另一方面则是资金问题。我牵头的《重庆碳中和目标和绿色金融路线图》课题研究显示,如果重庆市(GDP规模占全国比重约1/40)要实现近零排放,未来30多年累计需要低碳投资(不包括与碳
减排无关的环保类的绿色投资)8万多亿,这是一个较小的省级经济体所需的资金规模。
就全国来看,目前只有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测算过一个数字,为了实现碳中和,2020年至2050年中国需新增绿色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
所以,所需绿色投资规模在百万亿以上是比较确定的,到底是一百万亿还是几百万亿,还需更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