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是具有经济金融意义的“环境目标”
Q:您曾经表示“碳达峰、
碳中和”不是一个纯粹的“环境目标”或“政治目标”,而且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金融意义。请问,该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金融意义?
A:各地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大都公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如某地公布要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也有部分地方政府更为具体,大致给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
政策工具,但如果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在相关规划中除了新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愿景或工具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目标都基本未变。这一做法其实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站住脚,不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金融属性及其规律。
根据相关气候变化经济学模型的测度(如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德豪斯开发的DICE模型),“碳达峰、碳中和”所代表的“碳约束”,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各部门的发展。以GDP这一最重要的发展指标为例,有比较可靠的证据表明,如果采取激进的减碳措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直接冲击GDP,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因为减碳的政策会冲击到相关高碳产业,造成投资、就业和贸易的损失,进而造成GDP的损失)。
这一经济学研究发现实则意味着,“碳达峰、碳中和”其实不仅仅只是一个“环境目标”或“政治目标”,而且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具有“经济金融意义”的“环境目标”,这就是“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金融属性。
Q:各省市在制定具体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与目标时,应该如何兼顾您所提到的“经济金融意义”?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A:“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金融属性意味着,如果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必要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好相应的经济金融准备工作。
一是要做好应对经济增长可能减速的准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经济增长是不会停滞的,但增速会受到影响,部分生产和消费会受到一定结构性冲击。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必要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的预期,并为此在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政策工具上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是要做好应对金融风险的准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助于降低气候风险,但也会带来新的风险,比如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国际经济、资本和科技发展秩序的变局等等,这些都会冲击到金融的稳定性,带来不小的变数,有必要提前采取措施稳定金融
市场。
三是要做好应对新贸易冲突的准备。受全球范围“碳达峰、碳中和”影响,有的国家(地区)将成为“碳盈余国(地区)”,而有的则将成为“碳赤字国(地区)”,进而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碳贸易”(
碳市场交易或隐含在商品中的
碳交易),如果不提前加以管控,“碳贸易”极有可能会成为下一轮国际贸易冲突的潜在源头,作为
碳排放大国,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尤其要注意控制“碳贸易赤字”水平,避免在“碳贸易冲突”中陷入不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