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引入碳市场
“现货
市场的2000亿元规模,再加上期货市场,以5倍或10倍杠杆计算,整体市场规模将是万亿元级别。”杨光星说道。
事实上,所谓
碳市场,是以
碳排放配额为基础产品,实现碳
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其包括配额初次分配的一级碳市场和配额现货及
衍生品后续交易的二级碳市场。
以2005年成立的、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欧盟碳市场为例,其在建设之初就内置金融功能,一开始就是现货期货一体化市场。
央行在《推动我国
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一文的数据也显示,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品种是碳期货,年交易额占1/3。
“中国
碳交易以现货为主,部分试点也推出过一些碳金融产品,但交易规模非常小。”上述受访交易所人士告诉记者,“全国碳市场要发展多元化的交易模式,包括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
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永林提出建议:在全国碳市场成熟完善后,探索研究将碳期货、期权、远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引入碳市场。
不过,现货为主的碳市场推出碳期货却并非易事。最早在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就曾提出,在广东自贸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此后官方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多份文件也有此类表述。
1月22日,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广期所”)。此前曾一直被业内认为将以碳排放权为首个交易品种。不过,生态环境部认为目前碳排放权现货市场尚未启动运行,推出碳排放期货条件不成熟,建议广期所设立方案中删除相关表述。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有,“碳市场的金融属性未予明确。”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认为,在现行全国碳市场建设路径和工作机制下,金融体系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在二级碳市场难以发挥,并且推出碳衍生品、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的合法性和监管权均存疑。
“碳市场加载金融功能,是有效盘活碳资源、做强做大碳市场的关键。因此,要运用金融思维和理念去推动碳市场发展。”白鹤祥在两会提案中建议,在碳排放配额或
减排量等传统碳资产交易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广期所注册设立的契机,适时推出碳期货、碳掉期、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产品,大力推动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等融资业务发展。
此外,白鹤祥还提出,借鉴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境内外资本互联互通机制的建设经验,探索设立“碳市通”,搭建和铺设碳市场的境内外交易渠道,吸引全球资金参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