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入局风险
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测算,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至2050年能源系统则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
如何吸引更多资金和
市场主体进入
碳市场,或是全国碳市场接下来重要议题之一。
据了解,目前参与到碳市场交易当中的,主要是控排企业。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更多个人类、机构类等投资性交易主体直接参与
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交易主体多元化、参与主体差异化,着力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成交活跃度。”白鹤祥表示。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在《全国碳市场中的
碳金融产品创新及相关建议》中也提出,鼓励有经验的金融机构、
碳资产管理公司、
第三方咨询机构甚至个人参与碳市场交易,带动碳金融产品创新。
中国农业银行投资银行部在研报中指出,投行机构可以通过优化碳
减排投融资安排、参与
碳交易市场、创设碳
衍生品对冲风险等方式助力实现
碳减排目标。在碳交易市场中,投行机构可以承担做市商角色,提高市场流动性,也可以直接参与碳减排投融资项目。
对于金融机构如何参与碳市场、助力“碳中和”等
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员柴云乐表示,建立起适应碳中和目标的经营方式和考核机制,加快绿色信贷业务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绿色业务模式创新,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占比,建立绿色失信机制等。
此外,有受访人士提醒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对碳市场交易机制和相关行业不了解,缺乏碳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等。
“随着
碳配额价格持续上涨,高碳企业的运营成本可能会增加,利润降低。部分降碳能力不足的企业,甚至可能会造成银行不良资产。”也有受访投资机构人士提醒。
针对相关风险,央行研究局课题组此前的一篇论文还提到,强化对高碳产业风险敞口较大的机构和地区的建模、风险评估与披露要求,并且推动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例如,在对金融机构再贷款的操作中,设置抵押品资质和抵押率要求。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银行业需要对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授信
政策,减少行业风险,合理制定客户准入标准,管控客户风险。在此过程中,平稳有序退出高碳企业贷款,减少贷款违约。”
“煤电等高碳企业也不一定违约风险就高。”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产融平台绿创中心副主任郭海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为了防止违约,金融机构需要在审批前加大对贷款企业的尽职调查,在贷款发放后加强跟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