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十四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怎样理解这些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具体路径?
周宏春:国家从“十一五”之后,就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纳入约束性指标。考虑到多年来的工作推进、
政策措施的促进,边际效益在递减,进一步降低能耗强度难度加大,需要行业技术进步、政策
法规完善和制度创新,确定2021年降低3%的目标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13.5%的目标不是用3乘以5简单得出的,而是通过年度降低比例关系折算得出的。
二氧化
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中,涵盖了
节能、新能源、
碳汇等方面的作用,是整合多方面数据得出的,具体到地方指标也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公众消费等密切相关。这也提示我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从能源结构调整、碳汇、二氧化碳利用等途径来实现。具体包括:发展氢能等新能源,发展碳汇产业,从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CCU)入手,延伸做强碳循环经济等。
其中,碳循环经济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可以把发电、工业生产等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碳循环经济在循环经济“减量、再用、循环”的原则基础上,再加上“去除”,通过发展产业的途径,实现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比如,通过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净化后用于生产炭基肥料、发展富碳农业,可以提高作物品质,可以让土壤增加吸收、保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在鄂尔多斯调研时我们发现有一种做法:把一种枯死的树或树枝砍下来后做生物质发电原料,把发电产生的烟气收集起来通过净化引到水塘里,用来养殖螺旋藻。这样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碳循环经济值得国内认真研究、总结经验,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利用中国智慧探索形成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