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30,60”目标(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预计需要上百万亿元投资,社会经济结构重大调整还将带来资产价值重估。碳中和也成为近期资本
市场最热的主题之一。金融机构如何应对碳中和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用金融手段推动低碳发展?
3月12日下午,中国ESG30人
论坛两会专场——“碳中和下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财新云会场”方式线上召开。在分论坛上,来自研究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的多位嘉宾,从金融和投资角度,分享了他们对于碳中和的观察。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芳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既需要产业转型,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
她认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加大对绿色产业、绿色项目以及绿色科技的支持力度,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
交通等领域,通过资金支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其次,金融机构可以引导企业退出高排放产业,推动棕色项目即高碳行业转型。比如对备受关注的煤电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发行转型债券等金融工具创新,推动部分煤电项目提前退役,为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金融机构还可以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围绕“30,60”目标对贷款和投资业务综合规划,并开展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工作,对相关项目的碳排放进行测算,了解资产的环境和气候风险敞口,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引导实体经济绿色转型。
张芳表示,金融机构对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的认知有待提升。虽然有很多领先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前沿性研究和实践层面的压力测试等,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行,很受制于当地产业结构,并没有认识到气候转型风险,可能会带来未来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声誉风险。
除了认知,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和气候风险管理还面临其他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企业相关信息披露不完备、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对专业分析工具的使用不全面等。此外,张芳建议,在金融监管方面,也应该进一步建立围绕碳因素的约束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