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债-粤港澳绿色债券指数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最大的贡献是扩大了可投资的、有流动性的绿色资产标的范围。”2021年3月25日,在
深圳2020年度优秀绿色金融案例展示交流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中债-粤港澳绿色债券指数团队,首创国内“实质绿”债券识别理念,编制国内首批中债绿色债券系列指数,为湾区绿色项目、绿色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效引领大湾区绿色债券
市场发展。
该指数“实质绿”债券将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发行人行业、主营业务等信息作为成分券辅助识别依据。指数成分券中不仅包含官方贴标绿色债券,还包括根据相关标准筛选出的存量未贴标绿色债券,基于实质胜于形式原则,提升“实质绿“债券发行人积极性。
马骏解释,“中国的绿债市场从2016年才开始启动,过去5年当中发行了一点几万亿的绿色债券,存量在1万亿左右,与国内及全球的对绿色资产的投资需求相比,这个规模是非常小的。而投资范围从贴标绿债扩大到‘实质绿’债是一个重要的尝试,可扩大这些可投资的绿色资产的标的范围。”
他强调,如果要把“实质绿”作为一个标准、规范的绿色金融产品类别来进行推广,监管部门还要做进一步研究。他指出,“首要的
问题是谁来明确实质绿的标准,是否需要监管部门出台文件,以规范、统一对实质绿的定义。二是有了实质绿的标准之后,要明确是否需要
第三方认证及认证范围。如果没有认证,可能出现对实质绿的‘洗绿’;但如果认证要求太严,又会增加成本。因此,需要在成本和质量之间取得的一个平衡。理想的状态是,在不过分地加大成本的条件下把实质绿的存量做大,同时也保证质量,及有效防范洗绿风险。 ”
在对“实质绿”债券的点评外,马骏还围绕
碳中和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了几点建议。
一是推出和
碳足迹挂钩的金融产品。也就是说,一个贷款或者一个债券,其利率是可跟其所支持项目的碳足迹进行挂钩。例如,如果贷款支持的项目所产生的
碳排放下降速度比预期来得快,这个贷款的利率就可以比原来预期的更低,否则就会更高,债券也是如此。这种与碳足迹挂钩的金融产品可以持续地对借款的企业和项目产生动力和压力,激励他们不断减少碳排放、降低碳足迹。
二是推动转型金融。传统的绿色金融多数关注纯绿的经济活动上,但事实上一个经济体当中可能只有10%左右的经济活动是接近纯绿的,还有90%的活动都要排碳,甚至是高碳的。在现阶段,不可能将所有排碳的经济活动都排除在金融支持范围之外。关键在于金融支持这些活动的方式。马骏建议,“我们应该创造更多产品和工具去支持现在是高碳的,但未来可以转化为低碳甚至零碳经济活动的项目。这种项目要用转型金融产品来进行支持。”
三是探索
碳市场。在此前广州召开的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启动会上,我曾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统一的碳市场。目前,大湾区有两个碳市场,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深圳,
香港也需要碳市场。但是香港这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碳排放的总量和独立运行碳市场所具备的流动性是不足。马骏认为,更好的选项是在大湾区建立一个“统一碳市场”,各地都来入股。在这个统一的碳市场基础上,可以通过香港,如港交所,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通道,我把它叫作“碳市通”(Carbon Connect)。这和已经建成的债市通和股市通是类似的。通过这个渠道可以让外国投资者便利地进入中国内地碳市场进行交易。
马骏介绍,其研究团队正在探索能否建立一个自愿碳市场(Voluntary Carbon Market)。这个自愿碳市场应该符合国际自愿碳市场的标准。“前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牵头的一个小组正在研究全球自愿碳市场的规则,比如哪些林业
碳汇符合进入自愿碳市场交易的条件。”马骏表示,这类自愿碳市场在全球会有几个,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时区,而我们大中华地区的时区应该至少有一个。
他分析,在自愿碳市场上买家一般是承诺碳
减排或碳中和的大型企业。承诺之后,如果这些企业如果不能用自身减排的方式达到预期的
碳减排的目标,它就要必须花钱去买抵消额,或者买碳汇,这样构成了自愿碳市场的买家。而以林业项目为例,卖家可能是我国南方,尤其是
福建、广东、
广西、
云南的林业项目,符合标准的碳汇可以拿到自愿碳市场进行交易。
他建议,应该研究探索符合国际标准的自愿碳市场机制,让中国可减碳的企业和项目,尤其能固碳的林业项目有机会进入这个市场,取得额外的碳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