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国统一碳
市场即将迈入正式启动阶段,关于
碳中和政策工具的讨论也几乎到了言必称
碳市场的程度。事实上,这样一个看似无需讨论的必然之举,可能隐含着几个被有意无意忽略掉的重要
问题,例如:把不同行业纳入同一个碳市场是否合适?
碳排放权被投入到不同的生产活动中,是否应该被要求面对同一个碳价?统一碳市场会不会有什么出乎意料的溢出影响?碳市场之外,是否还有类似或者不同的碳中和政策工具值得选择?
本文基于绿色溢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适合纳入碳市场的主要是
电力、
钢铁两个行业,交运、
化工、
建材行业可能更适合碳税的碳定价机制;统一碳价的思路并不可取,应采取差别碳价;相比于理论上的碳的社会成本折现,绿色溢价下的平价碳成本可能更适合作为现实中制定碳价的参考依据。
要点:
近期,生态环境部表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已到了最关键阶段,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1]。从推动碳中和的政策工具角度看,这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举措。事实上,自去年9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对于碳市场的关注热度就持续升温,有关部门在2020年9月即表示:发电行业已经做好了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相关准备,“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把其他重点行业加快纳入进来,包括钢铁、
水泥、电解铝等七八个行业[2]。伴随着全国统一碳市场即将迈入正式启动阶段,关于碳中和政策工具的讨论也几乎到了言必称碳市场的程度,似乎碳市场已经成为了制定碳中和政策时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这样一个看似无需讨论的必然之举,可能隐含着几个被有意无意忽略掉的重要问题,例如:把不同行业纳入同一个碳市场是否合适?碳
排放权被投入到不同的生产活动中,是否应该被要求面对同一个碳价?统一碳市场会不会有什么出乎意料的溢出影响?碳市场之外,是否还有类似或者不同的碳中和政策工具值得选择?本文基于绿色溢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适合纳入碳市场的主要是电力、钢铁两个行业,交运、化工、建材行业可能更适合碳税的碳定价机制;统一碳价的思路并不可取,应采取差别碳价;相比于理论上的碳的社会成本折现,绿色溢价下的平价碳成本可能更适合作为现实中制定碳价的参考依据。
为阐述这些结论背后的逻辑依据,我们将在下文中探讨如下几个问题:对碳中和相关的碳价概念进行区分,作为进一步探讨的基础;剖析统一碳价思路背后存在的逻辑问题,基于社会净成本的概念提出差别碳价思路;从绿色溢价的角度,为差别碳价提供更现实的计算方法;基于绿色溢价,去探讨适宜不同行业的碳定价机制,以及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建设问题;从社会治理角度探讨降低绿色溢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