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碳排放降低的目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平衡,碳市场在其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周大地:碳
市场的设计初衷是,对每个企业的排放情况掌握得很清楚,技术落后的企业,必须面临整改;技术先进的企业,可以进行排放,但这背后需要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政府,且牵涉的工作量巨大。所以西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按照平均值往下降,原本先进的企业就“沾光”,落后企业需要自行整改。但是这样的设计也容易导致无解的局面:对于实在没有
减排能力的企业,一方面不能不排放,另一方面也不能关门。因此
碳市场在其中相当于起到“减压阀”的作用,企业平时需要认真技改控制排放,减无可减的情况下,找一个出路,通过购买配额履约。所以这不是一个为了市场而市场的举动,建设碳市场是为了配额都能够分配下去,从而达到整体的减排目标。这样就能自然实现最小成本法。
不过欧洲最开始并未能执行起来,因为炒市场的人很多,都来投机,价格被一路推高,对于企业而言采取技术措施减排的经济性更高,结果就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欧洲的碳市场碳价并不高,企业都去专注技改,理清原理之后,也可以看到这是一件好事,同时也说明达成减排目标的难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因此,也并非是需要有指标才能倒推减排任务,因为需要看到指标是相对的,全国的指标和行业的指标从来就不是一样的,各行各业的差异也很大,有的行业就需要提前做,低碳转型也不是国家定下来大家才走,中国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拖了,全球工业化国家都提出要到2050年实现
碳中和。我个人认为应该争取多数行业2025年就碳达峰。现在实际上国内的高耗能行业如
钢铁、
有色、
水泥、
石化都具备提前达峰的条件。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投入、扩张型的产业都已经或者是即将到达一定的节点:钢铁大量出口、成品油大进大出。所以双碳目标可以倒逼产业升级,扭转一方面进口大量原材料、另一方面低价出口产品的局面。我觉得提前达峰并不会抑制发展,而是会成为推动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很好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