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构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方法

2021-4-13 08:07 来源: 第一财经 |作者: 孙明春

碳抵消的概况与指南


金融机构的碳抵消活动通常是指通过购买高质量的、经认证的碳补偿额度,来抵消自身在执行减排计划后仍然剩余的碳排放量。在国际上,相关实践主要包括采购可再生能源证书等方式来抵消范围二中电力消费导致的间接排放、以及通过参与碳交易、购 买官方体系下的碳排放配额和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

可再生能源证书是指由认证机构对可再生能源电力核发的证书,以证明其绿色属性, 是一种可交易的能源商品。一般来说,购买可再生能源证书相当于获得了使用绿色电力的声明权,企业可用其抵除等量电力所产生的范围二排放。国际上,采购可再生能源证书是企业实现绿色电力使用目标和进行碳抵消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证书被称为绿色电力证书,简称绿证。绿证是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对电力企业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核发的电子证书。每份绿证对应 1 兆瓦时结算电量,并标记等量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和绿证交易制度尚未建立协同机制,政策对采购绿证是否可用于碳抵消尚无明确规定。由于绿证具备和减排项目一样的环保属性,随着相关政策制度的逐步完善成熟, 采购绿证有望成为金融机构实行碳抵消的途径。

碳交易通常是指在碳市场内交易多种碳排放权产品(如碳排放配额或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等)的行为。碳市场是碳交易发生的主要场所。我国自2011年起开始建设区域性碳市场,目前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这8个试点碳交易市场,但至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交易体系。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6月底将启动上线交易,约2200多家发电企业将被纳入首批交易主体中。虽然金融机构暂时不 能参与这一全国性的碳交易体系,但我们相信,随着交易主体不断扩容、交易体系愈益成熟,金融机构应该在不远的将来也可以参与这一市场。

目前,在区域层级的自愿碳市场进行碳交易是金融机构实践碳抵消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可购买的产品包括省级的碳排放权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和经区域审定的项目减排量。大部分交易平台支持非重点排放单位注册为会员并参与碳交易, 广东、深圳、福建等地的交易所甚至单独区分出以碳中和为交易目的的公益类会员。

如果金融机构为实现碳抵消、以买方身份参与碳市场交易,将有助于活跃国内碳市场, 提升碳需求,推高碳排放权的价格,对相关市场主体的低碳发展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 虽然目前中国的碳市场金融化程度不高,但随着碳市场的繁荣和成熟,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将愈益增强,未来也会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业务发展机遇。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中国在碳抵消实践领域的法规主要是针对特定高排放行业, 缺乏针对全社会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因此,在碳抵消实践与认证方面,尚有待政府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来制定规则、形成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建议金融机构在今后1~2年内将碳中和实践的重心放在碳核算与碳减排领域,待碳抵消的法规或指导更明晰和成熟后,再致力于实现碳抵消。换句话说,中国金融机构实现碳中和,可实行分步走的做法,通过5~10年的时间分步完成,而不是一步到位。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