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
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对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2月1日,《碳
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实施,进一步推动了
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规范了碳交易市场的运营。
目前,碳交易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交易实施细则以及技术支撑体系,
碳市场总体架构日趋明朗。全国共有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
深圳、
福建等8个地区的碳交易所在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全国碳交易市场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预计采用“双城模式”,上海负责交易系统建设、湖北负责登记计算系统建设。
参照金融交易所、商品交易所等较成熟的交易所模式可以发现,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上交易所通过全方位的信用管理,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交易所健康、繁荣发展。而碳交易所作为新兴交易所,在信用管理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关于碳交易市场/碳交易所的信用体系建设,可从以下五个维度具体实现:
(一)全域信用风险防控系统
围绕碳交易前、中、后阶段,打造贯穿交易生命周期的全域信用风险监测分析预警系统,最大限度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交易前:引入企业三要素(公司全称、三证信息、法人信息等)核验、CFCA身份
认证、企业黑名单数据等,提升企业身份核验效率,避免企业身份信息冒用、企业信用信息欺诈,过滤不良、劣质客户,为碳交易所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交易中:结合工商、司法、舆情、
电力等数据,针对交易所中的重点排放单位,开展7*24小时动态监控分析,及时掌握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辅助监管部门预判企业的履约清缴能力,便于提前实施相对应的处置举措。
交易后:基于区块链技术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每笔交易自动生成信用记录上链存储,实现碳交易全流程闭环。搭建面向碳交易所交易主体的黑红名单,推进守信者畅通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
(二)信用信息统一公示平台
对接生态环境部的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贯通全国碳交易市场及各省碳交易所的“信息烟囱”,打造全国集约的环保领域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聚焦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技术服务机构信息、交易主体黑红名单、企事业单位的环保信用评价等信用信息,完善异议处理、信用修复等管理配套工作,开展环保领域信用信息的集中公示。同时,对接央行的征信报告、发改委的“信用中国”,及其他信息公示平台,开展联合激励、联合惩戒,提升公示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三)交易主体信用评级系统
在生态环境部以及各省碳交易所的指导下,制定交易所主体信用评级标准,针对碳交易所中的参与主体开展主体信用评级以及后续的跟踪信用评级,为交易主体打造“信用名片”、“信用二维码”,减少信息不对称
问题的发生,避免交易环节产生争端,确保碳排放权交易的高效执行。对标发达国家的碳交易信用体系建设,为将来碳资产的跨境交易打下良好信用基础。
碳交易所的信用体系建设简称为“碳资信”,其是开展碳金融的重要基础。在信用管理完备的前提下,探索碳金融超市增值服务模式,创新性研究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
碳基金、碳期货等,结合多维度数据以及丰富的业务场景,打造以信用为核心的碳金融产品。基于“大数据+信用”的金融服务平台,既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又能支持碳交易所快速发展,通过引入金融活水的方式,保障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
(五)碳市场监管科技系统
以宏观统计数据、水电燃数据、气象数据、内部交易数据为核心、开展场景化的信用功能服务,提供
碳配额精准测算、疑似碳排放污染源筛查、碳价格趋势预测等应用,为生态环境部、各省生态环境厅局等监管部门提供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辅助决策依据。以科技赋能监管,提高监管效率,优化监管模式,推动政府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图1 碳交易市场示意图
通过上述的五大维度,完善了碳交易所信用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碳资信在碳排配额一、二级市场中的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央行颁布的《征信业务管理办(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碳信息属于典型的信用信息,对碳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需持牌经营。开展碳资信及碳相关信用体系建设业务,需申请企业征信备案或者信用评级备案。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碳交易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基于碳交易所,管理碳资产、建设碳资信、发展碳金融、完成碳目标、实现碳自信,成为未来道路的必然选择。
国网征信有限公司 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