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新定位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
电力系统。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及目前技术范围内的认知,新型电力系统将是与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能源互联网,具有主体多元、结构交错、感知敏锐、互动高效、灵活柔性等特征,这要求“重发轻供”的传统电力系统切换到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的新型电力系统,从而推动整个能源电力工业的产业、结构、体制、技术发生深刻变革,现有电力结构、发展模式、利益格局将全面重构,煤电将改变当前主力电源角色,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煤电装机容量比重达49.1%,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超过一半,高达64.0%。按照“双碳”目标要求和减排时间表,应在保证能源电力行业总体稳定发展的同时,合理控制和压缩煤电新增规模,尽早实现煤电发电量达峰,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退出,其历程延续数十年。在此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能源资源的客观实际,统筹发展与减排,科学设计路径与幅度,协同煤电与新能源发展一退一进的节奏,促使煤电最大限度地为新能源发展拓展电力和电量空间,发挥辅助性电源作用;最大限度地为
碳排放压缩数量和减排时间,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二,统筹安全与减排,充分发挥煤电调节电源作用。
可再生能源实现增量替代后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系统提供更多煤电等灵活性电源以平抑风电、光伏带来的波动以保障电能质量。实现规模化存量替代后的新型电力系统,其同步电网惯性水平降低,从根本上影响电网稳定能力,需要煤电、气电、抽蓄、储能依照各自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优势,共同承担这一功能,为系统平稳运行提供重要支撑。因此,煤电在严控规模、为减排做贡献的同时,还要发挥好调节性电源作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三,统筹保供与减排,充分发挥煤电基础托底作用。
我国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同时,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未来面临“一增一减”,既要为经济发展不断增加能源电力供应,又要为实现“双碳”目标持续减少碳排放,在剪刀差压力下,行业发展必须加大转型力度。较长一段时间内,煤电在基本负荷保底、热力可靠供应、低耗高效、可靠备用等方面仍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煤电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不可替代。无论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电力系统,还是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保障电力供应都是首要前提。因此,煤电必将担当保供和减排双重角色,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电源作用。
实现碳达峰和
碳中和目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推进经济体系、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煤电和新能源从来不是也不会是零和博弈,在储能技术、氢能甚至是更高阶能源尚未发展到可以颠覆传统电力系统本质时,二者在能源体系中的位置不可相互替代,反而缺一不可。未来40年,尤其是“十四五”时期,煤电唯有转型和重构,方可实现自身凤凰涅槃,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年03期,作者供职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