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发达国家围绕
碳排放权已构建起以金融工具为支撑的
碳金融市场体系。随着
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市场机制安排主要体现在交易机制的设定和交易平台的搭建上。以欧洲气候交易所为例,欧盟实行的是基于配额的“限量- 交易”机制,即每个成员国每年规定与京都议定书的
减排标准相一致的二氧化碳可能排放量,然后政府根据总排放量向各企业分发
碳配额,而每个配额允许企业排放1吨的二氧化碳。如果企业在期限内尚有碳配额未使用,则可以通过“出售”方式进行套利。一旦企业的排放量超出分配的配额,就必须通过碳交易所购买配额。这种交易机制赋予碳配额流通的职能,能通过电子账户在企业或国家之间自由转移。
再如美国,虽对《京都议定书》一直持不确定的态度,却在全球
碳市场中表现得极为活跃,于2003年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资源交易平台CCX,现该交易所已有超过25 个不同行业的200多个跨国会员。CCX 为每个会员设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如果会员不达标,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此外,各国先后以立法形式对碳金融市场交易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如德国制定了《节省能源法案》、欧盟颁布了《欧盟排放交易指令》以及美国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ACESA) 》。另外,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均建立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随着碳
排放权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碳交易市场逐渐成熟,参与主体日益壮大,众多金融机构瞄准碳市场的发展商机,交易所、金融机构、国际组织、企业甚至个人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
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专门成立了碳金融业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
碳基金。目前,世界银行共管理着12个碳基金,包括4 个特别基金、6 个国别基金以及2个面向2012年之后的新基金。
交易所在提供碳排放交易平台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碳金融的新领域,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如欧洲气候交易所先后与欧盟排碳配额挂钩的期货产品和期权产品等。
各个参与主体积极参与到碳金融市场,使得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交易日益活跃,市场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有力地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