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顶层设计:标准与信披
一行两会正在发力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
3月20日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
论坛上指出,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未来重点工作之一,便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所谓绿色金融,依据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被定义为: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
节能、清洁能源、绿色
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体系则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
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
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
易纲透露,央行在即将完成修订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将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
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构建方面,央行主要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原则, 2018年起,人民银行便与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等部委多次协商,形成基本共识,将绿色债券目录进行了统一。目前,对于国际上并不认可的清洁煤与化石能源利用项目,新修订的绿色债券目录也将其剔除。
一位银行金融研究所擅长人士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绿色债券目录将在年内正式印发。这一举动,也是在绿色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此外,央行正在与欧方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易纲透露,争取年内出台一套共同的分类标准。在他看来,绿色金融标准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项目的基础。
对此,有监管人士建言,中国做绿色产业分类做得比较早,但从完整性、系统性来看,欧洲的绿色分类标准更为全面,未来中国在完善相关标准时,可以进一步借鉴。
标准之外,业界普遍关心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也在临近。
据《财经》记者了解,央行将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以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并实现披露标准统一。
与央行同步,银保监会也在研究信息披露指引的相关内容。
相对于监管层逐步趋严的信披制度,银行等机构颇为关注新政要求的披露内容的详尽程度。
有监管人士、国有大行相关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前期争议点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的范围。从环保组织的角度,肯定希望银行尽可能详细地披露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但这个做法并不现实,因为很有可能损害到企业的利益。目前相对一致的看法是,披露到具体行业的贷款情况即可。另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信披指引已处于起草阶段。
该人士指出,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企业都需要主动对社会公开披露环境信息。一方面,这是相关主体获得相应奖励的基础;另一方面,
市场主体也必须要接受社会监督。过去,市场主体一般按照内部模板或相关国际模板开展信息披露,但各机构披露的内容、范围、文本标准等不尽一致,缺乏可比性。目前,人民银行研究局正在牵头制定统一规范的信息披露的标准。这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今年有望推出。
证监会近年来亦在研究制定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具体规则。2016年、2017年,证监会两次修订《年报准则》和《半年报准则》,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8年9月,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上市公司在环保等方面提出要求,同时在信息披露方面对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等作了规定,形成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21年2月5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该指引的主要修订条目中,证监会增加了有关“公司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信息”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内容。
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绿色金融合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看来,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首要
问题不是来自绿色金融本身,而是顶层设计。其对《财经》记者表示:“实现碳达峰和
碳中和的目标,背后需要一个非常巨大的体系建设。从政策层面来看,目前有几个难点,包括前期需要比较全面的顶层设计,制定出一套规则制度、评价标准等,同时还要有相关人才来执行,才能够逐渐展开。同时,这些设计背后,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他通过举例对此进行了解释,在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上,监管层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在IPO融资方面,将为绿色企业提供更多支持。不过,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认定一家企业是否属于绿色企业?以一家水利发电厂为例,在国内会认为水电站发电减少了
碳排放,但在国外一些国家看来,水电破坏了生态环境,故而不能算作绿色企业。因此,全面的顶层设计、规则制度、评价标准等是需要提前规划设计,才能推动后期绿色金融的发展。
他认为,有了详细的指标之后才能在金融上给予定价,从金融的角度来讲,目前已经出台了一些标准,但是仍然不够详细,应该不断完善,短板的或者缺失的领域,应该尽快通过立法补齐。“如果标准设定不够细,则在操作层面上,就很容易出现套利行为,目前就有一些企业通过‘刷绿’来套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