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百万亿生意

2021-4-17 19:21 来源: 财经五月花 |作者: 财经五月花

迫切任务二:应对气候风险


“另外一个较为紧迫的任务是,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易纲指出。
 
国际研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等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同时,绿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易纲认为,一方面,这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这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空间和传导渠道,扰动经济增速、生产率等变量,导致评估货币政策立场更为复杂。这是在维护金融稳定、实施货币政策上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此前就曾表示,“碳中和”预计将在未来30年内带来180多万亿的绿色金融投资,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商业机会,但也带来了应对气候变化所需面临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
 
其中,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等事件,可能导致企业、家庭、银行、保险机构等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进而影响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风险。物理风险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影响金融稳定:一是通过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渠道,影响单个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二是通过抵押品渠道,放大银行体系金融风险。三是通过经贸和主权债务渠道,境外物理风险向境内传播。
 
转型风险是指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由于突然收紧碳减排等相关政策,或出现技术革新,引发高碳资产重新定价和财务损失的风险。转型风险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金融稳定:一是通过资产价值重估,放大金融体系风险。二是政策超预期与低可信度,促使风险从实体经济向金融市场加速传导。
 
马骏做了一套风险气候转型模型,分析了煤电行业,继续给煤电行业进行贷款,发生贷款的不良概率从现在3%左右上升到10年之后的22%以上,而且这个22%是年度发生违约的概率,而不是累积的概念。如果把10年每年的违约概率累积起来的话,远远超过20%。
 
在马骏看来,这个结论很明显,在这些领域会出现很多很多金融风险,金融机构、投资者需要识别,需要预判,需要防范这些风险。
 
据《财经》记者了解,涉足绿色金融较早的工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做了关于气候和各种各样环境因素所带来风险的模型。国际上,以欧洲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圈也做了很多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向《财经》记者表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最需要识别和量化的风险是转型风险,所以对于这种未来可能面临风险的资产需要进行识别;其次,金融机构需要对这种风险进行量化,只有具备量化的能力,才能将风险成本纳入到定价里面。
 
据王遥介绍,风险量化需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搜集信息,了解相关的气候环境信息;二是具备方法学,帮助了解业务风险值程度,并进行差别定价。
 
“碳信托”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工行的“情景分析法”、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资产组合法”、清华大学的“财务风险转型分析法”。
 
“一些试点地区已经推动金融机构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王遥说,银行在这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王遥则认为,中国绿色金融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非常小。
 
鉴于气候变化会影响货币政策,国际上对于把气候变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事宜存在争议。有些国家央行对此比较积极,认为应纳入中央银行的政策框架。
 
市场认为,绿色金融肯定可以纳入中央银行政策框架,比如信贷政策、金融稳定政策等,但是未见得是纳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应当越清晰、越简单、规则越透明、目标越明确为好,少考虑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变量。
 
中央银行开展金融稳定评估时,确实应该考虑环境和气候风险。市场君表示,有些金融机构表面上看监管指标都很健康,但是资产负债表上百分之七八十的资产都集中在高碳行业,未来转型风险很大。一旦出现资产重估,这些金融机构就可能会面临巨额损失。比如清华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煤炭行业的不良率在3%左右,10年后估计会上升到10%以上。所以,转型将带来很多资产的系统性重估。
 
人民银行研究局已牵头在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了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业务的逐笔、实时、穿透式监管,也为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预留了端口。该系统于2018年起筹建,2019年开始试运行,现在正准备拓展到整个长三角地区。
 
据介绍,该系统属于事后管理系统,而非事前审批。绿色金融需要一些额外的鼓励、激励措施,金融机构才有展业积极性;但同时又要防止道德风险,避免“洗绿”等情况发生。该系统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发挥风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该系统内,金融机构之间可以相互监督,进一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此外,绿色金融资产的不良亦备受高度关注。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十分可控。“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的市场规模全球第二,并且质量比较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一例违约案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指出。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