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启动:抓住最大商机
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已有数年,其主要呈现形式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 绿色基金、绿色保险、
碳金融、绿色指数产品和ESG信息披露等七大方面。
从绿色金融的体量来看,也初具一定规模,但结构上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占比较高,而在直接融资领域如绿色IPO和再融资规模则较小。
中金公司的对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国内绿色融资规模在12万亿元左右,其中,绿色信贷投放规模超11万亿元,境内贴标绿色债券余额约为8700亿元,而绿色股权
市场规模仍较小,在PE/VC股权投资、绿色IPO和绿色企业再融资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2019年我国绿色股权年均投资规模为424亿元,远小于绿色信贷与债券的年均新增量5500亿元。
从增速上来看,近年来绿色融资增速有所放缓。中金公司统计显示,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从2013年6月末的4.90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6月末的11.0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但近几年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速不及整体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以2020年上半年数据为例,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3.9%,而整体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则为13%。
尽管增速如此,但是绿色金融带来的投资机遇不可忽视,尤其是
碳中和、碳达峰双项指标明确后,市场前景尤为可期。
近日,马骏公开表示,其牵头进行的重庆绿色投资研究显示,仅重庆一个省级经济体,要实现碳中和,估算未来30年内就有13万亿元绿色投资需求。如果将这个数字映射到全国,全国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投资或许会接近500万亿元。所以,马骏估计在100万亿-500万亿元之间,这是未来30年落实碳中和给绿色低碳投资带来的机遇。
“对金融机构来说,如果不参与这个过程,就会失去最大的投资和业务增长机会。从行业上来说,有很多可以投资的领域。”马骏说,碳中和最核心的是能源零碳化,未来能源几乎百分之百都会由可再生能源组成,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此外是
交通、建筑都是非常重要的领域。
投资机构已经嗅到了商机。近日,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在参与中国发展高层
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时表示,当绿色转型成为未来最大的确定性,将有力地引导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领域,绿色股权(PE/VC)投资正当其时。在这个方向上,市场化的 PE/VC 机构大有可为。
高瓴资本回复《财经》记者表示,我们要意识到,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极富挑战的,需要大量的前期资源投入,也需要更多从业者提供创新型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基础上,PE/VC 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帮助早期创新公司顺利度过死亡谷。“我们从股权投资的角度,是在持续进行全产业链层面布局。”
作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在布局绿色金融这条路上已经表现了“舍我其谁”的精神。
近年来,部分大中型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均做出积极探索,通过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相继推出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涉及领域包括
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污染防治等。
据《财经》记者统计,截至2020年末,国有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6.27万亿元,约为当前国内全部存量的一半。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过1万亿元。
股份制银行中,诸如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等,亦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其中,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表现抢眼,截至2020年末,该行绿色融资余额1.16万亿元,企业客户达到2.64万户。
与此同时,部分中小银行亦积极参与其中。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
江苏银行、南京银行、
甘肃银行、湖州银行、杭州银行等部分中小银行近年来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实现特色经营的同时寻找利润增长点。
绿色金融发展稳步推进,但并不意味着过程中没有挑战。“一方面,市场化机制不完善限制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用能权、
碳排放权、排污权和节能项目收益权的价格评估标准、市场交易机制缺失,银行缺少进一步的引导和指导。另一方面,深入推动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还面临着人才瓶颈,尤其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匮乏。”恒丰银行公司金融部相关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名接近监管的资深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坦言,目前部分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做得不错,部分银行已建立起绿色金融的专营机构、专业部门和专业团队,将诸如水利、环境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聚集起来,再与金融团队形成协同效应。
不过,据《财经》记者了解,虽然不少银行都在积极参与到绿色金融市场中,但目前已建立起绿色金融的专营机构、专业部门和专业团队的银行,相对有限。同时,已从总行层面建立起绿色金融专业部门的银行主要有兴业银行、华夏银行。
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上述恒丰银行公司金融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现有绿色金融服务主体单一,与银行参与度相比,证券、保险、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较少,银证保基各金融主体联合创新机制不畅,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单一,不能满足绿色企业(项目)多层次、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此外,银行内部绿色金融协同推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多名银行业人士直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绿色金融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需要在激励
政策上予以更大力度的支持。
据《财经》记者了解,对于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政策激励上包括央行发放再贷款等,地方政府适时进行利息补贴和项目担保。总体来看,主要是靠银行内部自我激励,比如针对绿色信贷,银行内部转移定价的时候给予一定优惠,财务资源给一定规模的支持等等。
对此,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建议加大支持绿色金融债发行;其次,建议试点降低绿色贷款风险权重;再者,建议推动金融系统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相关标准和制度的出台。
就建议试点降低绿色贷款风险权重方面,罗施毅进一步指出,中国是全球绿色贷款统计监测体系最健全、历史数据最丰富的国家,绿色贷款资产质量明显优于各项贷款,具备降低风险权重的基本条件,并且在碳中和大背景下,通过降低风险权重,激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贷款投放,是必要的。建议选择绿色金融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绿色贷款统计制度规范、专业统计系统和统计队伍成熟,绿色贷款不良率水平较低的银行机构先行试点降低绿色贷款风险权重。
政策激励之外,银行自身如何发力也至关重要。
交行升级了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包括实施“有扶有控”差异化信贷策略,以支持能源、制造业等低碳绿色转型发展;对碳排放重点行业进行存量业务排查梳理,推动结构优化;同时加强政策跟踪和业务指导,优化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信贷策略。
建行绿色金融业务相关人员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组织推动方面,将绿色金融业务目标纳入年度综合经营计划,并分解到各条线、各分行;在资源配置方面,将绿色信贷列为贷款规模配置重点领域;在考核评价方面,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年度KPI考核体系。
“银行要立足本行实际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设立绿色金融总体目标,通过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等举措,推动自身绿色金融业务健康发展。同时,要严格执行绿色金融标准,创新产品和服务,强化信息披露,及时调整信贷资源配置。”恒丰银行公司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还应重点关注低碳转型行业业务拓展机会。一方面,低碳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光伏、风电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绿色建筑、绿色
建材发展空间广阔;另一方面,高耗能行业智能化、低碳化升级等也将为金融业创造新的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