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之秀:碳交易市场
在绿色信贷之外,绿色金融领域内,另一个规模或达万亿级别的
市场正在搭建,这就是今年以来备受瞩目的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
碳交易市场”)。
今年3月上旬,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已到了最关键阶段,要倒排工期,全面开展对接测试,尽早实现系统运行,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技术支持,将具体参与交易系统的承建。该交易所的董事长赖晓明今年1月对外表示,未来全国
碳市场的交易平台将由独立的交易机构来运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这一机构将由7个试点省市与
江苏、
福建省共同联建。机构设立方案还在报批中,尚未最终确定。
公开信息显示,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将采用创新型的“双城”模式——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负责交易,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注册登记。
在碳交易市场紧锣密鼓筹备之时,碳交易涉及的相关配套文件也陆续出台。今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配套印发了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该办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由此,2225家发电企业率先被纳入全国市场。
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下称《条例》)意见的通知。
根据《条例》,碳排放配额分配包括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
《条例》中还提及了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监管机构: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刘锋对《财经》记者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目前仍在征求意见阶段,未来其要解决的重要
问题之一应该是如果保证碳排放配额分配的公平性。”
在此之前,我国碳交易试点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
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自试点启动以来,碳交易共覆盖
电力、
钢铁、
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20年底,碳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多家机构预计,在碳交易起步阶段,成交可能不够活跃,碳交易额也较低。但从长远来看,碳市场的交易额或将达到万亿级别。
“如果按照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目标来说,未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或达百万亿元人民币。”今年3月18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
根据海通证券此前测算,预计高峰时我国
碳配额成交量可达到260亿吨以上。以最低碳价30元/吨计算,未来我国碳市场成交金额达到8000亿元以上;以欧盟碳价120元/吨计算,未来我国碳市场成交金额有望达到3万亿元。不过,未来碳交易市场仍面临不少挑战。天风证券总裁王琳晶对《财经》记者表示:“政府的
法规政策和制度规则是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但法规政策的制定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多地都有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后,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市场割裂、规则不统一等问题,但是仍需要解决碳排放权配额的规模和分配、参与者结构单一、定价机制不完善、企业数据透明度不够等
难题,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和专业投资者的形成也需要一定时间培育。”
碳交易市场尚未落地,在A股市场上,相关碳交易概念股已启动热身。
今年春节后,包括电力、环保、清洁能源等在内的相关行业走势明显跑赢大盘。其中,从事
节能服务的新股南网能源成为今年第一只上涨达10倍的股票;从事自来水制售业务以及垃圾焚烧发电业务的新股顺控发展,上市后也连续走高,其自2021年3月8日上市以来,至4月6日遭遇停牌核查期间,股价累计涨幅为869.80%;电力股长源电力(000966.SZ)和华银电力(600744.SH),其股价在春节后也均翻倍。碳交易相关概念股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在碳交易市场加速推进之际,国内社保基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等也均在布局,多只涉及到碳中和概念的基金启动发行。
在绿色产业基金领域,今年3月底,中国首只规模百亿级的“碳中和”基金也宣布成立。该基金由远景科技集团与红杉中国设立,将投资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
据《财经》记者了解,基金业协会今年将启动《绿色投资指引(试行)》修订完善,以推动绿色投资基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