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氢能发展现状
1.中国各级政府持续出台产业扶持
政策,氢能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氢能产业以及燃料电池的发展。国务院2006年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其内容涵盖低成本化石能源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氢气存储与输配技术。“十三五”以来,政策上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陆续发布《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2016~2030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等涉及氢能发展的顶层规划,并将“推进加氢设施建设”等内容首次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氢能产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相继出台产业扶持政策,规划产业整体布局,加大资金投入,支撑产业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西南等氢能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氢能“制、储、运、用”完整的产业链,具备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基础,配套的行业标准与规范体系也在逐渐探索和完善。
2.国内氢能产业基础比较好,但产业链中多个环节存在技术成熟度不足等
问题。氢能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制氢、储氢、运氢与用氢四个环节。在产业链上游,制氢工业基础良好,煤制氢、天然气制氢与甲醇制氢的技术相对成熟,具备规模产业化基础,成本较低,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但是制取过程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仍有
碳排放和其他有害气体,杂质较多需要提纯,不符合2060年
碳中和目标的发展要求。
未来可行的路径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但是目前制氢规模很小,技术不成熟,成本较高。由于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逆向分布,在解决弃风、弃光方面,未来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潜力很大。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数据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占总制氢量的比例可达70%。
在产业链中游,国内现阶段主要是高压气态储氢,主要适合短距离、小规模
运输,并且存在着安全隐患,难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储运。此外,储氢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备,未形成规模效应,而且现有的加氢站也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在产业链下游,国内氢气主要用作工业原料,较少涉及其他领域。国内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程度落后于电动汽车,尚处于应用示范阶段,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3.国内企业积极投资氢能产业,推动产业链整体发展。中国氢能领域相关上市公司覆盖整个产业链。国有与民营都积极加大氢能产业投资,布局氢能产业。中国
石化公司设立目标,锚定“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将氢能全产业链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业务。2018年2月,国家能源集团牵头成立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目的是推动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协同创新、资源整合和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