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目前是全球最大的
碳交易市场。我国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一旦正式启动运营,将会成为全球最大
碳市场。”上海市
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告诉澎湃新闻。
齐康参与研究了上海碳交易市场架构,是上海碳交易市场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齐康透露,目前依托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正在搭建全国的碳交易平台,这一工作正在进行。
“人造的市场”
“碳市场是人造出来的市场。因为配额是政府分配的,所以它和政府
碳排放总量的减排目标直接相关。”齐康说。
碳市场一般指碳
排放权交易,其本质是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设计。
概括而言,政府根据减排目标,确定市场的碳排放限额目标,而后向企业主体分配碳排放权;企业拿到碳排放权以后,通过减排或交易的方式完成政府限额要求。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
北京、上海、天津、 重庆、湖北、广东和
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2016年,
福建省加入,成为国内第8个碳排放市场交易试点。
“当时各地区做全国试点碳市场的时候,其实已经做好策划,要做全国统一的碳市场。”齐康说。
2013年11月26月,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率先启动交易。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方法》,首次从国家层面上明确了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总体框架。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完成总体设计,开启建设。
2020年12月25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由生态环境部发布,并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明确八个高耗能行业于十四五期间逐步纳入,包括
石化、
化工、
建材、
钢铁、
有色、
造纸、
电力和民航。首批2225家电力企业正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上进行登记开户。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认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政策经过了长期的论证,不是即兴之作。“随着国家发展阶段的演变,我们从不减排到相对减排、到总量控制、到实现
碳中和。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领导者。”
齐康介绍说,碳市场制度设计可概括为五个环节:总量、分配、交易、核查、清缴。4月21日,齐康在第一财经与远景能源举办的“环境中国”培训会上对全国碳交易市场制度设计做出解读。
“目前
碳配额是如何分配的呢?发电机组按照供电或供热的基准值进行分配。但是实际供的电和热,要到最后才知道,这个怎么办?那么就按照机组前一年供的电(热量)的70%进行预发放,后面再根据实际排放量对配额进行最终核定,多退少补。”齐康说。
齐康认为,碳市场最核心的制度是数据核查,数据质量是配额分配、企业年度履约以及企业制定减排目标的基础,是实施碳交易的保障。
“对全年每批次的煤、油的数量进行抽查,热值怎样,氧化率怎样,都要进行核查,这对核查单位的要求非常高。目前来说,试点地区核查的服务基本是由政府委托有关技术机构来做;欧盟是企业自己委托,政府对
核查机构提出的数据进行抽检和监管。”齐康介绍。
碳配额清缴是指纳管单位在每年规定的时间将上年度的碳排放配额交到注册登记系统。
“如果企业实际排放量高于需要履约的量,将需要从碳配额市场购入,如不清缴,将面临罚款。将来可能还会结合环保部门的其他措施执行,这对企业还是具有约束力的。”齐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