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其他发达国家在处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经济关系时,有没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潘碧灵: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全世界已经有49个国家的
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6%。与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现碳达峰、再经历60-70年时间从碳达峰向
碳中和过渡相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速度更快、力度更大,面临的挑战也更严峻。
首先是发展的压力。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
问题依然突出,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发展也必须要一定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支撑,现在二氧化碳排放仍在攀升,还没有达到峰值,下一步还要考虑实现碳中和。
其次,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单位GDP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水平较高。数据显示,中国的单位GDP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我国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用能需求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使得我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高”。
再次,是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缓冲时间短。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65-70年。我国则是积极主动设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实现碳达峰就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碳达峰之后30年就要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达峰之后平台期缓冲时间很短,就要稳中有降,以致快速下降,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我国需要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实现快速
减排,需要同时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快转型。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与其他国家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共同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