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该如何推动低碳消费?|仅靠宣传倡导还不够!

2021-5-8 10:13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作者: 郭红燕 贾如

低碳消费的阻碍因素和干预路径


低碳消费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情感、习惯、知识、能力等不同方面。很多调查都显示,中国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存在差距,比如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虽然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高度认可绿色消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实际行为表现并不理想,受访者做得相对较好的是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超四成),表现相对较差的是购买绿色食品(29.3%)和生产过程污染低的绿色产品(38.5%)。

多数受访者认为阻碍他们绿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无法识别绿色产品、产品质量没保证、认证标准体系不健全和价格过高等因素。这说明,阻碍低碳消费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消费者自身认知的局限,也有市场、产品等外部因素,个人价值取向及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都可能提高行为改变的难度。所以低碳消费不是仅靠宣传倡导和意识提升就能实现,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消费者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根据行为科学家的洞察和研究成果,引导人们做出低碳消费决策的干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为低碳消费提供动力。人们的日常消费决策是多种心理动机的产物,且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当一个人想要为了保护环境选择购买电动车,这种渴望可能会与安全、舒适、便利等其他需求相冲突,也很容易因为价格打折等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因此,在强调低碳消费有利于环保的同时,需要考虑到个体的自利性动机和认知偏差,需要深入理解消费者从消费品中期望得到的是什么。

例如,有国际零售商在电器售价旁边标出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包括了产品使用寿命中预计花费的总电费,从而引导人们关注长期成本,选择更加节能的产品。当然,提供动力的方式还包括精神或经济激励。但需要注意的是,税收、补贴、罚款等经济激励虽然是规范行为的有力手段,但也常常会磨灭人们的内在利他动机,因此在创新激励手段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探索社会荣誉或符号化的非金钱奖励。

第二类是利用社会规范助推行为改变。人类的很多行为都会无意中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比如让一个人了解周围人的低碳行为,或是就支持低碳消费做出公开承诺,都有助于借助群体压力巩固个体行为。反之,如果周围人都奢侈浪费,那么个体低碳环保的积极性很容易受到影响。《中国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2016年)》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该报告显示,消费者之间的行为方式相互影响,近六成的消费者因为他人的不分类行为而减弱自身分类的动力。因为这不仅损害了个体感知的垃圾分类效能,也会产生不公平感。因此,就需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社会规范。

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鼓励参照群体的内部沟通,让关心环保的人群带动亲朋好友,譬如与亲朋交流选购低碳产品、选择低碳出行以及节约能源资源,传播绿色低碳的理念,构建绿色低碳的社会规范,从而有效促进个体的低碳消费行为,并使这种行为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得到强化。同时,社会比较也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行为“助推”策略。很多研究表明,在居民的电费账单上告知其所在小区的平均用电量,以及他们是否比邻居的用电量更高等,都有助于显著降低高消费家庭的能源消费水平。

第三类是让低碳消费变成一种经济便利的选择。实践中好操作、价格上可承受,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让那些具有低碳消费动力和意愿的个体完成低碳消费行为,而不是对着种种麻烦和限制望而却步。一方面,可以减少低碳消费的阻碍因素,让消费者更容易买到也更容易识别出在消费能力之内的低碳产品,了解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真实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奢侈浪费行为的阻力。比如多个研究发现,大学餐厅停止提供托盘能够显著减少食物浪费,因为多次取食物让进餐变得更麻烦。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