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碳交易热度大幅提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31日,自
深圳碳
市场启动以来累计配额成交量5828万吨,交易额13.80亿元,
碳市场流动率连年位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
今年一季度,深圳碳市场配额成交量21万吨,同比增长285%,环比增长52%;核证自愿
减排量成交100万吨,相比去年疫情期间相对停滞的情况有了极为显著的增长。
“随着疫情缓解,经济恢复,同比去年一季度,深圳碳市场交易量与交易额显著增长,增幅处在全国领先地位。”深圳
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
碳中和、碳达峰方兴未艾,今年一季度,企业对于碳达峰实施路径、碳中和解决方案、绿色低碳项目投融资、自愿减排量交易等相关业务咨询明显增多,而其中可直接快速落地的就是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因此,企业对于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的参与热度大幅提升。”
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深圳勇于创新,创建国内首个开放个人投资者和首个引进境外投资者的碳市场,并成功发行国内首支碳债券、支持发起国内首支
碳基金,推出
碳配额质押、跨境
碳金融交易及绿色结构性存款等一系列碳金融服务产品,在开拓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
早在2015年11月,深圳
碳排放权交易所联合广东南粤银行完成国内首单碳配额作为单一质押物的贷款业务,为富士康集团提供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成为国内碳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引起广泛关注。
记者了解到,作为最早被纳入碳排放管控的企业之一,富士康最早成立了自己的
碳交易管理部门,积极利用碳资产进行融资,投入到自身厂区的分布式光伏等绿色项目中,实现企业
节能减排。近几年,富士康在厂区分布式光伏等绿色项目上做了大量投入,在减少企业自身排放的同时,又将自身减排获得的盈余碳配额通过碳交易市场进行变现,获得减排收益,然后再进一步将减排收益投入到其绿色项目投资中,实现了绿色项目投资——
碳减排——碳交易收益——绿色项目投资的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