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2010年
中国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计划。
2013年
2014年
重庆、广东、湖北、天津纳入试点。
2016年7月
在以上7个地区完成第一阶段的试点后,2016年7月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试点。据不完全估计,第一阶段7个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左右。
我和研究团队通过研究这7个试点地区在实行碳排放交易之前和之后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得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在试点的第一阶段(2014-2016年),是否纳入试点对当地的大气能见度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在进入第二阶段后(2016年之后),相比于非试点地区来说,试点地区的大气能见度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涵盖了四个行业:火电厂、石油
化工、
钢铁厂和
水泥厂。从2010到2012年,广东省这四个行业的企业年排放二氧化碳均达到20000公吨以上。在试点的第二个阶段期间,尤其是进入2018年之后,广东的碳排放交易非常活跃。
采取碳排放交易系统之前,在广东省内部,那些即将受监管企业附近地区的大气能见度和未受监管企业附近地区的相差无几。在第一个试点阶段,两个地区间的大气能见度大致相同,但进入第二个试点阶段,特别是2018年以后,那些受监管企业附近地区的能见度有所提升。根据我们的估算,能见度提升了约4%。
碳排放交易试点对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
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是要想在全国推广,其难度是巨大的。因为7个试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而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另外,我国大部分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因此它们如何高效参与市场化的碳排放交易目前来看是一个
难题。
另外我们需看到,试点地区花了好几年时间,碳排放交易才逐渐活跃起来。未来把市场化程度更低的地区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培育市场的时间势必要更长。而培育市场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让
碳交易的价格更好地反映企业的
减排成本。如果交易价格太低,没有企业愿意主动减排从而将省下来的配额拿到交易市场去售卖,交易价格怎么能上去呢?最好的方法或许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
总而言之,当前建成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但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道路也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