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初期只有电力企业参与交易
赖晓明说,全国碳市场运行初期,预计首批参与者还是控排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都不会参与。“未来条件成熟以后,预计机构投资者会很快被纳入市场。”
也就是说,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2225家发电企业将率先开展交易。
赖晓明强调,碳市场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企业
减排,用市场化机制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减排,核心是要形成一个合理的碳定价。和金融市场相比,碳市场还是属于小众市场。
他分析说,全国电力行业配额总量是40亿吨左右,如果按照全国7大试点区域今年以来的成交加权平均价计算,未来全国市场碳价可能不到30元/吨,若按此计算,全国碳市场市值近1000亿元左右。“这样一个市值的市场是不大的,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配额并不会进入市场流通,因为企业要靠它来履约。”
专家呼吁尽快纳入其他行业
展望未来全国碳市场发展,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认为,根据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上述8大行业中的20个主要子行业中,近7500家企业都将纳入,碳市场控制的
碳排放总量约为67亿吨,约占全国72%的碳排放量,中国碳市场能够在碳达峰和
碳中和行动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赖晓明认为,全国碳市场要形成一个合理碳价,市场必须要有一定的流动性。他建议从三方面推动今后的碳市场建设:一是尽量多地纳入控排企业,这是增加市场容量的一个前提条件;二是尽量多地纳入市场参与主体。如果金融机构也能够参与碳市场,对市场流动性会有极大贡献;三是尽量多地增加交易品种,建议条件成熟时推出碳
衍生品,将期货纳入到整个碳市场,形成从场外到场内、从非标到标准的多层次碳市场。
“这样市场规模才能上去,价格才能真正有效,对企业的控排成本,对新能源和
节能投资、技术的导入都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引导信号。”赖晓明说。
“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将试点企业从电力行业扩展到多个行业。比如
水泥和电解铝都属于成熟行业,应争取今年年底前把这两个行业都纳入进来。”张希良说,“十四五”期间争取做到对8大行业的全覆盖。
张希良建议,我国应立足减排承诺、排放结构、市场化条件等国情,分阶段完善全国碳市场设计,充分发挥碳市场主体作用,开展碳市场与碳税两种
政策工具协同实施的研究,处理好碳市场的本质属性和金融属性的关系。
张希良还说,从现行政策看,国家仍然非常鼓励地方碳市场进行持续创新,也就是说,即使全国碳市场建立起来了,地方试点也不会被关掉,仍有望继续运行,并通过降低门槛,覆盖更多行业等举措,与全国碳市场错开试点,并最终形成链接或整合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