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影响难免全球联动
我们国家搞环保、能源结构改革,习惯于依赖行政及中央政府资源,对
市场机制、经济
政策利用得不够充分。
现在这些条件一个个在具备。比如2018年环境税率还是定得太低,不足以改变企业、地方政府的行为。要想实现
节能减排目标,环境税率可以定得更高一些。2020年开始,我国宣布推出全国性
碳市场,主要涉及
电力行业。碳市场会出现碳价,使二氧化
碳减排有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现在有几个因素对碳价格、投资、产业结构有很大影响。
近期欧盟出台边境调整政策,加速气候行动,碳价格肯定上升。若碳价格上升非常快,欧盟的企业就会要求对进口产品按欧盟市场碳价征收碳关税,如从中国进口风机、光伏,就要根据二氧化
碳排放情况征收。这就倒逼中国提升国内的碳价格,直接的方案就是中国也收碳税。
碳交易也是产生碳价的机制,但目前还是电力行业。电力本身不出口,出口产品怎么出现碳价格?国家级碳市场就要快速地从电力部门扩展到所有行业,但究竟能不能跟上欧盟、美国边境调整政策出台的步伐?我认为压力还是挺大的。
最简捷的是,中国在出口产品上实施碳税。以前碳交易试点最高也就70元人民币,即10美元左右。假定未来执行20美元的碳税,碳成本会上升很多,对传统行业影响较大,当然也利于新兴产业。全球最大贸易国是美国,美国会不会调整边境政策?这个可能性在增强。
拜登竞选纲领里特别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要搞气候政策,拜登政府会不会下一步把2009年的能源法案捡起来。他在美国国内最大的阻力是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竞争。美国如果有了碳价格,自然也会实施边境调整措施,对进口品征收碳关税,逼迫出口国在国内征收碳税。
在中国,我认为政府已经在着力逐渐铺开碳交易机制。因为如果欧盟、美国一旦实行边境调整政策,对中国出口导向的产业影响会非常大。今年我国预计8%GDP增长主要靠出口带动。如果将来欧盟、美国都要开始征收碳关税,对中国气候政策就会形成倒逼。在我看来,碳税是相对容易实现的机制,在中国有可能重新浮上水面,变成决策者考虑的工具,对未来经济、投资、产业结构都将产生极大影响。
(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北大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教授在主题为“迈向
碳中和新时代:产业变革与资本机遇”的北大国发院长三角
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