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环境将是企业未来存亡的新关键,碳
减排相关的
政策和
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使中国企业家面临又一个U形转弯
“现在是‘碳变’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要把这两个字放在标题里。”接受本刊调研采访时,黄杰夫如此强调。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全球副总裁黄杰夫在美国多年从事
碳交易,如今兼任天津气候交易所董事长助理,在他看来,和
碳减排相关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使中国企业面临又一个U形转弯。
事实上,不管哥本哈根谈判的具体结果如何,中国企业都已经无法绕过碳抉择这个十字路口,欧盟下一阶段
碳排放总量控制将覆盖
航空运输业,届时在欧盟国家起降的中国航空公司同样要面临碳排放的硬性约束;美国新一届证监会正在酝酿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其
碳资产管理信息,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有可能也被强制要求公布自己的碳信息。
不管在年底的哥本哈根谈判中国是否承诺具体的碳减排指标,中国企业今后都势必面临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排放要求,与其被动拖延,无所作为,使自己在未来面对更狭小的企业生存空间,不如利用目前难得的缓冲时机,提升企业碳价值链条每个环节的内在价值,力争成为未来低碳经济的领跑者。
碳排放政策将对中国企业的盈利情况产生影响。瑞银集团在其《碳定价机制如何影响亚洲公司的盈利》的投资报告中,按所有国家承诺碳排放总量控制、美国对不承诺具体减排指标的国家征收碳关税、美国对不承诺具体减排指标的国家征收惩罚性碳关税三种情况下亚洲公司的盈利状态分别给予预测,其中
钢铁行业企业每股收益将分别下降74.2%、33.5%和164.4%。该报告持笔人Simon Smiles表示,“一旦中国引入旨在控制碳排放量的碳定价机制,我们预计中国企业将增加相当于目前GDP1.6%的成本。”
对具备远见的中国企业而言,未雨绸缪、由浅入深,提前熟悉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游戏规则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避免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突然面对国际碳交易市场时措手不及。实际上,即使在国际上不承诺具体的减排指标,中国也有可能在自愿加入的基础上建立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在美国国内未批准《京都议定书》,企业不承担国际减排义务的情况下,2003年,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的14个会员自愿设定强制减排指标,规定2003-2006年,每年强制减排1%。由于实现了总量控制,企业就可以实现碳交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国自己的碳交易市场。
这些美国企业为何自设规矩,会员之一的IBM认为,通过自愿碳交易,企业可以搞清自身碳资产状况,整理成经过审计的碳资产,明确哪些碳资产可以买卖,摸清家底,为美国未来强制性的碳减排做准备。
一些中国大型企业已经多少表达过在自愿减排基础上,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意愿,如果能充分发挥企业协会的作用,由大型能源企业和制造企业率先参加,中国就有可能提前形成国内初步的碳交易市场,为未来建立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和参与国内碳交易创造条件。
印度的实践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发展中国家主动构建本土碳交易市场时可能存在的空间,在同样不承诺具体减排指标的情况下,借助本国较为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印度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碳交易市场,成立了两个具备金融意义的碳交易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