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清退风暴
“回去后你们几个盟市对号入座了!”2020年末召开的
内蒙古全区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要领导在报告中直接点名了乌兰察布市的铁合金,乌海市的焦化,鄂尔多斯市的煤
化工。
内蒙古每年10亿吨左右的煤炭产量中,约三分之二以原煤形式直接销往区外,三分之一留在区内加工转化。就地加工转化中有约 50%用于火力发电,约20%用于煤化工产品生产。今年2月25日,内蒙古发改委发文明确了煤电去产能标准,这些煤电机组,原则上2023年底前全部退出。随着碳达峰进程的推进,煤电是否将要退出内蒙古?
目前,内蒙古火电机组占
电力装机总量的70%。2020年,内蒙古煤电发电量达4782亿度,约占总发电量的85%。煤电仍然是电力生产的“压舱石”。近年来,内蒙古一直试图加大能源结构的调整力度。2020年底,内蒙古风电装机规模已突破 3700 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超过 1100万千瓦,也位居全国前列。但从能源消费结构上来看,“一煤独大”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用电缺口增加,或者是对外输出的任务加大的时候,如果不能稳定匹配相应的新能源,还得指望煤电。”内蒙古发改委环资处相关负责人说。
政策压力之下,新旧能源转换,新能源能否做好替代,这是内蒙古所面对的“考题”。张璞告诉记者,内蒙古风电、光电资源丰富,但光电上网和风电并网仍存在亟待解决的
难题。4月27日,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评估分析》(下称《分析》)显示,内蒙古蒙西地区弃风情况最为严重,其次为
青海和
新疆,弃风率分别为13.3%、12.1%和6.5%。
煤化工项目也存量巨大。坐拥煤海的内蒙古,曾迎来数波煤化工投资热潮。内蒙古各地曾大量上马煤化工项目,甚至出现“逢煤必化、遍地开花”的现象。“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超过8亿吨标煤,煤炭产能达到13.4亿吨,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产业年转化煤炭超过1亿吨。煤化工带来的“副作用”有高污染、高能耗和高
碳排放,其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20倍。
尽管内蒙古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但煤化工项目却并不赚钱。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首席教授魏贤勇曾多次前往内蒙古地区考察调研煤化工项目。魏贤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部分的煤化工项目都处于亏损状态。“煤化工是用‘热’的方式来获得产品,基本上四五吨煤才换得一吨的产品。”魏贤勇解释道。然而在资金和政策补贴双重加持下,各地上马煤化工项目的冲动依旧强烈。今年,内蒙古乌海等地,多个煤化工项目开工。
内蒙古发改委环资处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们希望以“能耗双控”为抓手,用一种倒逼式的手段,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在行政系统内部,控温降碳工作被纳入官员的评价考核,占“盟市党政主体责任落实情况”15分中的5分。“碳达峰,内蒙古肯定能达成。但对内蒙古来说,所要考虑的是付出多大的时间成本和代价。”内蒙古发改委环资处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相关退出政策的落地,大量落后产能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今年3月26日,内蒙古工信厅发布《关于印发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计划的通知》,要求各盟市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时间表,并要求2022年底前完成产能退出任务80%以上。电石、铁合金、电解铝等产业是重点淘汰对象。在这场凌厉的产业清退风暴中,铁合金行业首当其冲,限产比例达到47%左右。铁合金为高耗能行业,短期内关停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能使内蒙古地区碳排放量快速下降。
内蒙古发改委环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企业,并不会引发失业潮。而为了降碳,内蒙古需要付出多大的经济代价,则是未知数。
内蒙古部分地区难舍高碳产业的背后,是仍然难以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经济的依赖,同时对碳达峰冲击经济增长心存忧虑。内蒙古兴安盟发改委主任梁彦君曾在一次会议上直言不讳:“‘能耗双控’这一块,2021年自治区指标已下达,给我们的增量是18万吨、单位GDP下降2.75,虽然这个标准在几个盟市中是最低的,但对我们来讲,是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兴安盟明年的经济发展。”兴安盟测算,当地现在仅运行的
钢铁和化工项目,2021年生产预计需要增量约93万吨,再加上乌兰大化肥项目2×66万千瓦燃煤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十四五”,兴安盟约需350万吨到400万吨的能耗指标。18万吨的指标与三四百万吨的现实需求相差悬殊。
“内蒙古面临的局面很棘手。”环保研究者阳平坚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近些年来,内蒙古旧动能已经丧失了增长的红利,新动能还没有培育起来的,缺乏新的增长级。内蒙古发改委在一份材料中提出,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帮助内蒙古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