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目标定调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局面火热发展,许多城市已经积极启动了行动计划。
5月的最后一天,上海浦东上线“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用以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打造“双碳”示范区。
往前推10天,
浙江省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要“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多作贡献、勇当先锋,打造‘重要窗口’重大标志性成果”。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认为,对我国而言,碳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就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当前最主要的是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推进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并迅速转为下降趋势,持续降低排放总量,走上长期碳中和的发展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也有一些地方在碳达峰、碳中和上出现焦虑心态,一些企业做起了碳达峰概念营销,甚至有的地区“破罐子破摔”,企图借碳达峰“攀高峰”“冲高峰”,有了发展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歪心思。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认识碳达峰?碳排放怎样才算真正达峰,达峰之后又出现了增长,该怎么办?碳达峰、碳中和有望提前实现吗?需要付出哪些努力甚至代价?
围绕这些
问题,国内一线气候、能源、经济专家给出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