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5 10:39 来源: 央视新闻
据央视新闻报道,明天(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消息,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约束性目标,而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9%,都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做出庄重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也成为重要内容。
碳排放 碳达峰 碳中和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碳排放,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温室气体的过程,这些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大量科学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左右。持续的气温上升,将造成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不利影响。在2016年签署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中,明确规定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革命前水平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把升幅控制在1.5℃内。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提出了自己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徐华清:简单地讲碳达峰就是我们二氧化碳排放达到最高值,由此进入下降通道,经济活动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逐渐脱钩。碳中和更多聚焦在实现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实现温室气体的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