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中国在国际舆论上的新挑战
从2020年秋季以来的历次高层表态与各类文件、会议可知,中央决策层对实现
碳中和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不只是关乎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切实行动。但从全球视野看,一场绿色低碳发展的国际话语权之争在所难免。
如果说技术竞争、经贸转向、标准重设或行业转型等领域,对中国而言,还仅是相对较长期须应对的事情,那么,作为第一大
碳排放国家(约占全球30%)的中国,在碳中和成为全球舆论共识的大背景下,当务之急,恐怕还会面临着新一波的西方舆论攻击甚至抹黑,甚至不排除将中国视为导致全球变暖“罪魁祸首”,打压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政治图谋”。
一是因“隐含碳”而导致中国碳排放总量被高估的责任挑战。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约30%,大量生活消费品在中国生产,他国消费,滞留在中国本土、却不应该计入中国排放量的,就是所谓的“隐含碳”。很显然,国际社会长期采用的“领土内的排放责任”或“生产者负责”的碳
减排原则,对新兴经济体是不利的。早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可通过向海外转移高排放、高污染产业的方式,实现减排责任转嫁的进口替代。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红杉中国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净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高达20.14亿吨,约为中国当年碳排放总量的20%,是全球第四大碳排放大国印度的总量,约为OECD所有成员国滞留他国的“隐含碳”的70%。换句话说,中国在碳排放总量里承担了本应他国承担的部分碳排放份额。发达国家贪婪的消费欲望,导致了生产规模的全球扩张,恶化了全球气候环境,却滞后性地将减排责任强加给新兴经济体。可以想象,中国极有可能成为西方国内气候政治的最大替罪羊。
二是基于“碳核算”的国际话语权旁落而产生的数据风险。目前,由国际能源署(IEA)、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re, CDIAC)、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missions Database for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 EDGAR)、美国能源信息署(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和英国石油等七家机构组成的碳排放核算机构,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国家的碳排放核算数据,垄断了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的国际话语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现状、
问题及挑战》报告显示,目前根据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交的《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以及中国科学院碳专项报告的核算结果,国际机构碳核算普遍高计了中国碳排放量,最高达7%。如果与中科院的碳专项相比,竟出现被高估20%的现象。可以想象,当碳排放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指标、碳
市场越来越成为国际资金流动的重要领域时,一场碳核算的公信力之争就会出现了。
三是以“碳斜率”为特征的中国持续发展与中外竞争的碳约束压力。构想一幅数轴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碳排放量。从碳达峰即为最高点,碳中和是零点。很明显,1979年碳达峰的欧盟、2005年碳达峰的美国,都承诺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分别用了71年和45年,从顶点到零点的斜坡是较缓和的。但中国只有30年,是非常陡峭的“碳斜率”。
中国需要用更高的效率、更短的时间完成发达国家同样的任务。许多年长者还记得1950年代伦敦雾都、洛杉矶化学烟雾污染的经历,中国没有走欧美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是选择了一条坎坷的自我约束发展之路。笔者曾在其他文章中写过,中国崛起与历史上所有大国其中有一条重要的不同点,就是“自我约束”。中国不侵略他国、不挑起战争、不输送难民、不欺负小国、承诺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签署绝大多数国际公约。现在,还要再通过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约束中国发展速度。这是新型的大国崛起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发展前所未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