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2021年6月底开市的中国
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下称“
碳市场”)将超过欧盟碳市场,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碳市场起源于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温室气体
减排的路径。碳市场是从实体产业里衍生出来的虚拟市场,基础建设工作量大、数据系统规模庞大,需新建众多的标准规范。
中国从2011年10月开始在
北京等七省市试点区域碳市场。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国碳市场建设。
但直到2020年9月,中国确定“双碳”目标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才开始加快步伐。
据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消息,全国碳市场将在今年6月底开启第一笔交易,今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
多位业内人士近日对《财经》记者说,全国碳市场的准备时间不足,相关标准
法规至今还没全部发布,将影响各方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希望主管部门早日完善。
从欧盟的经验看,碳市场很难一开始就完美运行,需不断修正和完善。欧盟碳市场早在2005年就开始运行,历经多次修改,是中国建设碳市场的重要参照物。
根据金融数据公司路孚特对全球
碳交易量和碳价格的评估,2019年欧盟碳交易额达1690亿欧元,占全球碳市场份额的87%。从减排效果上来看,截至2019年,欧盟碳排放量相对1990年减少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