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后,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会有哪些利好?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 每经实习记者 李明明 摄
梅德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计划在2030年碳达峰后,只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
碳中和,任务非常艰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这些挑战分别体现在宏观经济、能源和金融三个方面。
宏观经济方面,美国、日本的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均出现在人均GDP超过3.5万美元之后,而我国人均GDP2019年刚超过1万美元,按GDP年均增长5%~6%来推算,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时,我国人均GDP可能刚达到2万美元。
能源方面,“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客观上也导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碳排放国家。
金融方面,中国金融机构以间接融资即银行业为主,而且主要的金融资产与化石能源资产密切相关,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中国的金融效率也有待提升。
虽然挑战巨大,但碳中和也将为中国带来发展机遇。
在以风、光等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风、光等新能源生产体系;在绿色金融和碳
市场领域,中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信贷市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3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在2020年底已超过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
碳市场,即将开启的全国
电力碳交易市场年配额近40亿吨,居世界首位。
全国性碳市场启动,有利于中国的碳市场发展成为具有有效性、流动性、稳定性的市场,同时也是具备广度、深度与弹性的市场,能低成本、高效率地促进碳中和。
碳市场制度可能是破解中国发展与减碳两难矛盾,促进中国能源、产业和金融结构调整的有效工具。
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碳中和,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提升经济效能、能源效率和资金效率。一方面,通过碳市场的激励机制,能鼓励新能源产业或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解决
减排的正外部性
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碳市场的约束机制,抑制化石能源产业,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有助于发现
碳减排的减排成本和综合社会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