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中国一直在行动。和1990年相比,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
碳排放强度降幅超过90%。煤炭在一次能源当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76.2%下降到了2020年的57.7%,未来比例还会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上升,到2019年已超过15%,在我们已宣布的目标当中,2030年这个比例会超过25%,还会继续往上推进。
减碳助推PM2.5浓度大幅降低。2013年开始国家大力治理大气污染,先后推行了《大气十条》五年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3年行动计划》,通过8年努力,和2013年相比,到2020年,全国300多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46%。老百姓现在蓝天的获得感和减碳行动是协同增效的。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我们的“双碳”目标,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
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
如果我们还继续延续过去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控制路径,未来十年我们
减排大气污染物的潜力将基本耗尽,即使是进一步努力,一直干到2060年,PM2.5浓度最好大概是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现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平均浓度是33微克/立方米,可以发现,减下去的仍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寄希望于在碳中和目标下实现深度能源转型。在碳中和目标下,我们可以大幅降低PM2.5浓度,未来可以降到世卫组织现在的最低推荐值10微克/立方米以下,全中国平均值大概在8微克/立方米左右,老百姓的健康获益会大幅增加。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任务非常艰巨。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在2020年是104亿吨,到2030年前达峰,预计达到110亿吨左右,略有增长。我们的
碳汇能够吸收碳的那部分能力大概是十亿吨左右,要把二氧化碳排放降到这个水平,意味着超过90%的排放量要减下来。
考虑到现阶段我们的国情,减碳存在三大难度:
第一,我们现在还是高碳能源结构,化石能源比例和欧美比明显高,虽然煤炭比例已下降,但仍是全球煤炭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第二,我们是高碳产业结构。现在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里,
水泥、
钢铁、
石化这样高耗能的工业,在我们整个产业中的比例还比较高,这些是比较难减排的行业。
第三,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在中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减碳绝不是轻轻松松能实现的。
我们未来的减排任务怎么逐步完成?可通过“五碳并举”来攻克难关。第一,资源增效减碳。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但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第二,能源结构降碳,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非化石能源比例大幅提升后,仍有部分化石能源存在,即使到了2060年仍会存在,还会产生一部分二氧化碳,要有其他措施来解决。第三,地质空间存碳,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来解决一部分二氧化碳。第四,生态系统固碳,通过各种生态建设手段,使二氧化碳的碳汇能力巩固和增加。这四个都是技术手段,什么样的技术在什么样的时空范围里应该优先使用,第五个措施即
市场机制融碳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碳市场会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各类技术更合理有效地应用。“五碳”一起发力是我们未来可能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