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行业,“碳中和”任重道远时间紧

2021-7-8 14:51 来源: 《电器》杂志

“碳中和”,和你理解的也许并不一样


  “碳中和”这一全球“集团”定义,源自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灾难性影响。多个权威机构的研究得到了全球一致认可的结果——自工业化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一直处于快速上升趋势,截至目前已对全球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将是全球多地出现巨大的灾难。因此,全球各国只有通过合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才能维持地表温度。

  2015年12月,《巴黎协定》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高幅度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该协定奠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基础,即明确只有全球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中,非欧盟国家58个,欧盟国家27个。这些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超过40%。中国在2020年9月由习近平主席亲自宣布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请注意,这里的“碳中和”,和目前明确“碳中和”目标的绝大多数国家认定的一样,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这意味着,目前包括家用空调常用的R32、R410A制冷剂、家用冷柜常用的R134a制冷剂在内的HFC物质,将成为“碳中和”目标中必须大幅度削减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而并非很多企业所认为的只将目标聚焦在二氧化碳排放就足够了。

  相关资料表明,在目前的全球温室气体中,非二氧化碳占比约为25%,在中国这一比例约为16%。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模型显示,中国能源消费和工业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2030年到达峰值时的约为112亿吨,2050年则要下降至17.2亿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将从26.5亿吨的峰值下降至12.7亿吨。

  因此,对家电企业来说,关注“碳中和”,不仅要关注直接用电导致的燃煤排放二氧化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样要关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长期减排和替换。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