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尝“配额有偿发放”交易从“冷清”到“活跃”
广碳所开市的当月,就完成了广东首次配额有偿发放竞价活动,在全国率先试点配额免费和有偿发放相结合的制度安排,率先机制化通过竞价形式发放有偿
碳配额。
所谓配额交易,就是政府给企业一定的
碳排放配额,如果企业当年的排放未达到配额,则可以将差额在碳排放交易平台上出售给其它企业;如果企业当年的排放超过了配额,则需要通过
碳交易平台向其它企业购买配额。而究竟是通过技术改进来减少碳排放,还是花钱购买配额,则由企业自己衡量。
对于从来没有受到过碳排放总量限制的广东企业来说,让其控制排放、花钱买配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广东一开始就挑了一个更困难的模式:跳过100%免费发放配额的“过渡期”,直接进行“有偿竞价发放”。“因此,我们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说服企业。”广碳所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初始广东碳
市场的交易不如预想的活跃。“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个市场终于开市了,结果没有我们想要看到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家都很着急。”
当时,很多企业甚至对
碳市场感到莫名其妙。“你要让他们接受碳这回事,而且还告诉他们,‘花钱买碳’是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很多企业根本无法理解,毕竟这个理由听起来与他们毫不相干。”
为了改变企业的观念,相关政府部门和各支撑机构,持续不断地深入企业、深入各地市,科普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和危害,告诉他们在能预判的未来,排放必将承担成本,早一点应对比晚一点应对要强。这些努力慢慢起到了效果。2015年、2016年左右,广东碳
排放权交易开始活跃起来。甚至有些企业还通过碳交易产生了新的盈利,并设置了新的部门和业务线条。
“这几年一直是量价齐升的状态,”
北京太铭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在广东碳市场开启之时就参与进来。据该公司总经理孔晴熙介绍,一开始交易量很小,仅三四年市场就慢慢成熟了,交易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