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碳市场?
对于碳资产的圈内人而言,全国碳
市场的正式启动,要比他们原本预期的时间晚了近四年。
业内此前普遍认为,全国
碳市场将在2017年正式启动。但在这一年的年末,等来的只是全国碳市场启动系统建设的消息。
直到去年9月,中国政府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碳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目标后,一系列关于碳市场的规章制度相继落地,全国碳市场终于渐行渐近。
业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转向新的议题:它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碳市场。
在复盘地方碳市场近八年的试点经验时,其流动性和交易规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成为业界共识。去年全年,国内七个试点碳市场
碳排放配额成交总量为7698.25万吨,交易总额仅为21.86亿元。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
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称,
碳交易市场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给全国碳市场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是
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市场交易不是很积极,交易量很小且碳价偏低。
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随着纳入重点排放企业的数量增加,碳排放配额总量上升,市场流动性也预期会因此有相应提高。
中华环保联合会碳
减排标准工作组组长、
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主管颜磊提及,国内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配额约为40亿吨,远高于试点碳市场12多亿吨的配额总量,甚至超过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欧盟碳交易体系。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原本的“地方粮票”升级为“全国粮票”,也将有利于市场提高活跃。地方试点的碳排放配额因为只能在当地碳市场使用,在业内被形象地称为“地方粮票”,全国碳市场上线后,所交易配额则不限地域,因此也被叫做“全国粮票”。
宝碳科技董事长朱伟卿称,考虑到各个试点碳市场的规则等方面差异较大,过去宝碳很少参与地方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全国碳市场统一后,则会特别关注“全国粮票”,甚至可能成为公司未来的主要业务。
“我们真金白银进去,肯定要偏谨慎。”她解释称。
相比地方碳市场,体量庞大得多的全国碳市场,也吸引着金融机构的目光。
国泰君安从2014年就开始涉足地方碳市场交易,目前已经开始向其分支机构培训和推广
碳金融业务。国泰君安证券碳金融业务负责人仝岩解释称,以前试点碳市场体量小,相应的碳金融业务基本上总部就能完成,全国碳市场预计会有上万家排放单位参与。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类似宝碳科技和国泰君安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尚且无法直接入场交易。
5月末,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曾公开表示,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初,参与交易的将是发电行业的2225家重点排放企业,可能没有机构投资者入市交易,更不会有个人参与。
生态环境部此前明确,在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机构成立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具体工作。
在赖晓明的此番表态前,市场上已经普遍预期,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会对机构投资者有所限制。
被问及在为全国碳市场做何种准备时,一家机构投资者负责人半开玩笑地说,考虑到开市之后可能无法参与交易,他们目前只能做好鼓掌的准备。
但在前述表态的同时,赖晓明也补充说,在条件成熟以后,机构投资人会很快地纳入到交易范围,从而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中明确,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个人可以成为碳市场的交易主体。
多位受访者向界面新闻记者称,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由于重点排放单位主要以碳排放履约为目标,交易策略会相对保守,市场流动性相对较低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
一位碳交易从业者认为,碳交易类似于二手房买卖,如果一个小区没有足够的成交量,就很难说清它的真实市场价格。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特聘教授、能源专家叶春称,在地方碳市场试点期间,就存在着无法通过有效的二级市场交易,及时发现真实碳价和减排成本的问题。今年以来,各地碳市场的成交价基本在每吨20-50元之间波动。
他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厂等重点排放单位带来了高成本履约的风险。
申能碳科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弦认为,全国碳市场上线后,阶段性会延续现货市场的属性,但未来还是建议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包括引入碳金融产品,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发现真实的碳价。
协鑫碳资产总经理何毅称,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体系,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稳健为主的策略是必要的。
但他也提出,流动性是任何交易市场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应不断完善交易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避免出现碳价失真,因此希望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引入机构投资者进入全国碳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
何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全国碳市场在今年启动线上交易和履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未来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