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
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这意味着从“十四五”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为严格的
减排约束。在此之前,我国提出的是单位GDP温室气体下降的减排目标,没有总量限制,属于相对减排。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则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天花板和下降的总量,属于绝对减排。与此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要求,以避免追求减排目标可能导致的产业空心化
问题。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我国重要的发展经验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没有现代化的制造业体系,经济活动就缺乏物质基础,就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受制于人,就不能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对物质产品的需要,也不能有力应对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更不能保障国防安全、保证人民安居乐业。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我国跨过中等收入阶段的关键支撑。工业化规律表明,在人均GDP从8000美元向12000美元迈进的过程中,制造业比重的过早和明显下降,不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保持较高增速从而跨过中等收入阶段。例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产业比重接近40%,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比重超过40%,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有力支撑了日本和韩国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西、阿根廷等一些经历高增长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其制造业比重的显著下降和经济的停滞不前几乎是同步出现的。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维持和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虽然我国服务业出口快速增长,但工业制品出口规模仍是服务业的约10倍,并且工业制品对外贸易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顺差,服务业对外贸易只有几年出现顺差,近年来逆差额还不断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业企业帮助当地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完善
交通网络、吸纳就业和培养人才、创造税收增加收入,传播中国制造业先进的工艺技术、管理手段,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声誉。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制造业因其产业链长、带动性广、吸纳就业和技术扩散作用强等特点,是启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部门,结合本地条件选择发展适合的制造业,是我国许多地区摆脱落后、加快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制造业是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最重要的要素提供方,创新活动的人才、资金、硬件设施都依赖于制造业。制造业还拥有完善的创新活动的物理系统,能够提供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的验证场所,是技术创新的“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