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和实现“双碳”目标并不相悖
与其他产业相比,制造业具有资本密集度高、生产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等特点,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向他国转移污染较大的产业和生产环节,以牺牲他国环境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中国没有复制这种发展路径,而是努力挖掘制造业
减排空间,并通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减排潜能做出支撑。
制造业既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也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技术支撑部门。从蒸汽动力到内燃机再到
电力,三次能源转型也伴随着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对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随着清洁能源技术更加成熟、
政策更加完善、成本逐渐逼近传统化石能源,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将成为可能,这必将产生显著的减排效果。
制造业发展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行业大类看,目前我国电力行业、
交通行业、建筑和制造业
碳排放占比分别约为40%、30%和30%,制造业是仅次于能源产业产生碳排放最多的经济部门。过去十年来,我国除
钢铁外的高耗能制造业,按主营业务收入计算,在制造业中的占比略有提高,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更快,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的优化,参加全球产业分工的优化。随着我国“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的技术水平会进一步提升,最终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制造业向着更加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
绿色制造的发展将较大地提升制造业的减排潜力。与传统制造相比,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现代制造模式,从设计、制造、包装、
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均最大限度地采取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技术、工艺和设计理念,因此,绿色制造对
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当前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与他国相比,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最快,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超过60%。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目前主要制造业产品中有约40%的能效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产业的技术减排更加超前,作为耗能和排放大户的钢铁产业有望在“十四五”时期率先碳达峰。当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能效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落后的制造技术与工艺还没有被全部淘汰,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联合国倡议各国积极推动绿色复苏,相当多的国家承诺了
碳中和的时间表,可以预计,在各国政府积极推动下,绿色技术将有较大发展,并成为驱动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