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障“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实现碳达峰、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不仅是我国“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更是全球性的议题。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有义务也有能力在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同时稳步降低
碳排放,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科学衡量制造业碳排放水平,实施跨行业综合
减排政策。制造业是物质生产和转化部门,其技术经济特性决定了要消耗较多的能源资源、产生较多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但制造业是推动服务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提供部门,不应因排放多而限制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使
市场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可以考虑实施跨行业部门的“碳补偿”制度,对自身虽不产生碳排放但使用高排放中间投入品的行业,征收“碳税”或其他形式的费用,用以补偿在整个产业链价值链中高排放环节的减排投入。此外,也要高度重视非制造业部门的耗能和碳排放
问题,制定的减排政策应当科学合理地约束所有行业部门的碳排放行为。例如,数据中心虽然不属于制造业,但我国的数据中心年耗电量接近2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接近3%,是汽车制造业耗电量的2倍,相当于
钢铁产业耗电量的三分之一。近十年来,数据中心耗电量年增速超过10%,远超传统高耗能产业用电量3%~5%的年增速。为此,必须对数据中心耗能进行严格限制,制定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战略和相关鼓励政策。
不断改善制造业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十四五”时期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的目标,需要加快推进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同时,引导需求侧积极采取清洁能源替代方案,对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企业实施税收返还等奖励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推进能源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
电力定价机制,优化新能源与制造业布局的协调性,鼓励太阳能、风能、中小型水电站等清洁能源就地、就近为制造业提供电能,减少长距离电力输送的能源浪费。
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制造业能效水平,推进制造业碳排放持续降低。针对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长期和具有危害的工业污染问题,应加大技术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加快应用落地,力争更多制造业细分行业减排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重点工业行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污染土壤修复、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控制与降解等技术研发。对制造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新流程、新组织方式可能出现的碳排放及环境风险,要有充分评估和预防。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分布式新能源可能带来的废旧光伏面板、废旧电池的低碳无害处理、共享经济可能造成的浪费等,要做好技术上和制度上的准备。
(作者:史丹、邓洲,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