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去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目标。“在双碳目标提出后,全国
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指导思想才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中国
碳市场建设开始明显提速。”陈诗一说。
碳市场加速推进背后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艰巨性。“双碳目标意味着我们的经济结构、能源消费机构、企业生产方式、甚至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要进行彻底的优化。但我们距离实现这一目标所拥有的时间并不宽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实现如此剧烈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挑战是巨大的。”陈诗一说。
而统一的碳市场和碳税都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将倒逼企业转型。“在以前,企业只追求利润,不考虑
减排。随着碳市场的开启、碳税的推出,企业排放要付出成本,只能朝着低碳的生产发展方式转型。”
“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更多依靠碳市场、碳税等市场化手段来实现减排目标,而这比实行关停转的行政手段要更有效,约束力也更可持续。当然政府也要有所为,既要制定好合理的市场化经济
政策,同时政府也要有一定的投入,通过财政、产业政策等手段吸引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帮助企业转型。”陈诗一说。一定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陈诗一早年以京津冀城市群为观察对象做过一个有关雾霾治理的跟踪研究。其中,在唐山,大大小小的
钢铁厂有很多家。要解决京津冀的雾霾
问题,以钢铁产业为主的城市唐山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如果简单关停这些工厂,会产生工人失业、企业破产等问题。而使用更高的技术,可以实现钢铁企业排放和能耗双低的效果,企业也愿意转型。“但转型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如果把转型的动力完全交给企业,让企业进行自主选择,企业是不会进行转型的。这个时候,政府要进行一定的投入,作为种子基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跟进投入,来一起帮助企业转型。”
在陈诗一看来,要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经济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但转型成功后,会产生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在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