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
市场将鸣锣开市,长达7年的全国
碳市场建设开花结果。
首批2000多家
电力企业
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一旦上线交易,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形成,全面加速中国碳达峰、
碳中和进展,兑现中国承诺。
这个市场的“大数据中枢”位于湖北武汉,承担了碳
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湖北成,则全国成。”作为中国碳市场核心支撑系统,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简称“中碳登”)落户湖北武汉将带来超千亿元产业,引领中部绿色崛起。
作为最早参与湖北
碳交易体系设计的核心专家之一,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孙永平说,从2014年3月湖北碳交易市场正式开锣到今天不过7年时间,湖北在碳市场道路上“蹚”出了一条“湖北经验”。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大厅碳交易K线图。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摄
孙永平清楚地记得,2017年底,一则喜讯从
北京传到湖北:参与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评审结果出炉,湖北从9个申请省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江苏、湖北、广东、
福建、
深圳)中脱颖而出,拿到了两个系统的第一名。
按照国家“两个系统分开建”和“九省共建”的要求,湖北省最终选择牵头承建金融和产业资本更为聚集的“注册登记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堪比整个碳交易的“大脑中枢”,是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囊括了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承担着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重要业务和管理职能,将汇集全国重点控排企业的信息。
“湖北经验”:奋斗和创新
湖北碳交易市场为什么能做好?“湖北人民奋斗来的,靠创新和业绩得来!”孙永平说,客观上说,是奋斗出来的。湖北的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平均程度类似,产业结构偏重,控排企业多,而且满足不同产业参与,有很大“刚需”参与碳交易,在全国中西部省份中具有代表性。
从主观上讲,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组织保障有力。湖北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及
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发改委(现转隶至省生态环境厅)专门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处,负责碳交易试点相关工作;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碳市场建设。
二是
政策体系成熟。为确保试点工作规范高效运行,湖北碳交易市场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管理暂行办法、配额分配和核查体系的相关制度,为湖北市场规范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运维团队经验丰富。目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设3个事业部、8个部门和2个工作专班,共计60余名职工。同时,湖北省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专家委员会,为湖北省碳交易试点保驾护航。
四是交易平台安全稳定。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委托中国顶尖的金融软件和网络服务供应商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湖北省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搭建了一流的硬件环境和5层防火墙架构,保障了当前湖北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此外,湖北碳交易市场创新多种产品形式,使得交易量大幅提高。据介绍,2015年,随着全国首个竹林
碳汇项目在咸宁市通山县诞生,该县农户也加入了碳交易行列。农户通过种植毛竹吸收二氧化碳,预计20年内将产生13万吨减排量,这些指标将卖给重
化工、电力等碳排放大户。农户除卖竹子外,还能获得一笔额外收入。湖北省还推出了国内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促使交易量猛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