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第一个拥有旨在实现我们气候目标的全面架构的大洲。”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7月14日公布了一揽子计划“Fit for 55”,目标是2030年前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55%。
欧盟用十多项气候提案勾勒出一条通往2050年实现
碳中和的道路,其中充满政治意味和争议的是“碳边境调整机制”(简称CBAM),即对来自
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征税,主要包括铝、
钢铁、
水泥、肥料、电。
欧盟推广CBAM的一大理由是防止“碳泄漏”,即防止欧洲本土公司为逃避严格的温室气体
减排政策而外迁,以此营造所谓公平的竞争环境,并探索一条全球性碳价的路径。在经济学家和环境活动人士看来,引入全球性碳税是推动工业脱碳的有效方式,但实际在政治和贸易层面面临多重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王谋对澎湃新闻表示,碳边境调整机制将欧盟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置于对等的地位征收碳税,完全忽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可以说是欧盟拟开展实施的单边措施,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多边协商一致的规则也不相符。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碳关税持反对态度,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对碳关税也非常谨慎。
对于拜登政府来说,希望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实现跨大西洋携手并进的想法落空,欧盟在此赛道处于领先位置。《纽约时报》称,欧盟在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之前推出雄心勃勃的气候政策,竭力彰显其在气候治理上的领导力,但这可能会造成布鲁塞尔和华盛顿之间的贸易争端和外交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