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分配信贷资源,但绿色产业往往受困于“外部性”而出现市场失灵。您认为应该如何引导社会资本更好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鲁政委:面对“外部性”
问题,一个关键思路就是要优化激励约束机制,使
碳排放的隐性成本显性化,外部成本内部化。在这方面,我认为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30·60目标”本身是一种预期引导,能够稳定社会预期,进而引导
市场行为。例如,过去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不统一,导致行业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让很多投资者徘徊不前。随着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朗,投资预期回报率提高,有望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低碳转型中来。更多中长期资金的进入,对低碳技术创新的诱导作用会增强,进而激发企业开发和采用低碳技术的意愿,更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二是提供相应制度安排,即通过政府制度安排把外部性内部化。具体来看,就是在“30·60目标”下,给出明确的路线图,细化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相关的配套制度。例如,给各行业分解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制定明确的数量达标要求,形成市场主体投资
减排的压力,由此可以吸引企业提供减排解决方案,让市场更好发挥作用。
三是必要时可以提供一定的补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扭曲市场行为。在推动减排初期,一些技术使用成本较高,提供补贴可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诱导市场启动,随着发展过程中成本的持续降低,在实现商业可持续时,补贴就要及时退出。在光伏、电动车等领域,我国都有这方面成功的
政策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