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欧盟碳市场交易,中国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
孙明春
孙明春:欧盟的
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性的
市场,其涵盖的行业更多,除了
电力以外还有制造业和其他行业。这个交易体系覆盖的碳排放量占欧盟碳排放量的40%,与中国的电力行业在总碳排放中的占比相似,但是欧盟
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不一样,不只是配额分配的企业参与交易,还有很多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形成的是一个有金融属性的
碳交易市场。
中国的碳市场如果只是电力行业的企业参加,活跃度是有限的。因此,未来最重要的是扩大碳市场的参与主体,从电力行业拓展到更多的行业,同时要允许一部分其他主体参与,比如自愿
减排或者自愿购买
ccer的企业,或者金融机构、个人。
欧盟的碳交易体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欧盟自2005年开始有碳市场,一开始1吨碳大概15欧元,后来发现配额分配过多,到全球金融危机时又出现需求
问题,因此直到2018年欧盟碳市场运
行情况都不是很好,交易价格最低只有5欧元。
2015年时欧盟推出了一项改革措施,把每年
碳配额的一部分回收到一个池子里做储备,形成市场储备机制,当市场流通量下降到比如低于4亿吨以后,就从储备池中向外释放配额。再加上一些其他机制的调整后,欧盟碳市场的交易价格逐渐升至52欧元。欧盟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各国来说,碳市场的建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也不能强求一步到位,中国可以先把碳市场建起来,再逐渐完善,但是要抓紧金融属性,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客观的碳定价。
碳价、配额核定需市场调节
煤电不会马上淘汰,电价需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