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未来价格将会如何变化?
张中祥:碳定价主要基于三个因素。第一,它是一个
政策市场,政府发放配额的宽松对碳价影响较大。
第二,覆盖部门的多少和差异性。覆盖的行业越多,企业异质性也越大,企业
减排成本之间的差距可能越大,相互间的
碳交易会越多,则有利于在总的减排目标下降低总的履约成本,最大化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如果仅仅是
电力部门,碳成本又不能向下游传导,那么碳价太高,煤电厂承担不起;但定价不高的话,又很难促进
节能减排。
第三,跟中国核证减排量(
ccer)有关。CCER成本低。虽然国家规定的排放交易规则中允许使用,但发改委2017年已经暂缓了这些项目的
认证跟发放。
我个人更倾向实施可操作性强的碳定价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者减少
碳排放或者为碳排放买单。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既能解决
碳减排问题,同时金融机构可开发
碳金融衍生品,最终回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孙明春:从市场供需来看,未来长期碳价变化的方向肯定是上涨,但是第一年的情况无法预测。关于配额给得多还是少,可以用市场来测试,这也是市场的功能,如果配额给得太多了,价格就会下降,这就告诉我们明年配额就要减少。欧盟有一种“rulebased”机制,就是用规则去调整市场,一开始设计好规则,让市场参与者提前知道市场变化后将会如何调整,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机制。最重要的是明确规则,政府减少干预,让市场形成价格。